首页  »  县区之窗  »  商南县

产业发展旺 群众增收稳

2025-11-11 10:06:51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本报记者 胡 蝶

△食用菌产业园为周边群众提供务工岗位,让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图为工人何芬正在剪灵芝。

  ▷青山镇社区工厂带动100多人稳定就业。图为工人李陆林整理贺卡。

  11月5日,记者走进商南县青山镇,只见青山叠翠、溪水潺潺,整洁的柏油马路串联起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蜜薯基地干群协作,食用菌产业园采收正忙……一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青山镇立足“生态青山·宜养小镇”定位,通过培育特色产业、精准帮扶弱势群体、深化村企共建,让乡村振兴既有“产业筋骨”,更有“民生温度”。

  多元产业强根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青山镇深耕猕猴桃、元宝枫、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构建起“多点支撑、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为就业保障和群众增收筑牢根基。

  前不久,吉亭村的300多亩猕猴桃园结束采摘,种植户李安军谈起收成满脸自豪:“我家种了130亩,占村里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今年气候给力、管理也到位,总产量近25万公斤,预计收入在210万元左右。”他笑着说,当初选择种猕猴桃时还有些忐忑,如今看着沉甸甸的果实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据了解,吉亭村猕猴桃以红心、绿心品种为主,分别以细腻高甜、清爽多汁赢得市场青睐。近年来,镇村两级立足生态优势,将猕猴桃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重点培育,通过引进良种、推广标准化种植、强化田间指导等措施,推动产量品质逐年提升,让漫山猕猴桃既绿了山坡,更甜了农户心窝。

  青山镇还引进商洛胤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1亿元兴建万亩元宝枫木本植物油示范基地。2023年,镇上有效盘活青山社区和花园村1万多亩闲置土地、荒坡,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打造“立夏苍翠、霜染红叶”网红打卡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化、景区化融合发展。目前,已完成1万亩土地流转和一期3000亩栽植基地清坡,种下约35万株元宝枫种苗。据了解,元宝枫因翅果形似“金锭元宝”得名,集食用油、蛋白、药用、化工、生态防护、观赏等多重价值于一体,基地建成后将实现“荒山变金山”的产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精准帮扶弱势群体

  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共享红利。近年来,青山镇将留守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纳入劳动力市场,既缓解了“用工荒”,更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动力”。这一成效,在镇内的食用菌产业园和社区工厂里得到生动体现。

  “我在这里培育种子、浇水、覆膜、收粉,啥都干,一年下来,能挣一万五六千元。”在食用菌产业园灵芝孢子粉种植基地内,39岁的工人何芬一边剪灵芝一边介绍。因眼睛有些斜视,加上此前需照顾孩子,何芬一直未能稳定就业。如今孩子住校后,她住进基地职工宿舍,不仅有专门车辆接送往返,更靠双手挣得安心收入。

  当下正值灵芝粉采收旺季,大棚内一派热火朝天,这里的工人大多是附近村镇的留守妇女,也有少部分残疾人。“平时用工三五十人,忙时要一二百人,常年用工稳定在三百人左右。”基地负责人魏斌说。

  离食用菌产业园不远,青山镇社区工厂——商南县卡之卡包装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同样忙碌。44岁的李陆林左腿残疾,正坐着整理贺卡:“我在这儿干3年了,每月加社保能拿3000多元。”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公司特意将计件工资调整为计时工资,给予贴心照顾。

  这家工厂是返乡创业青年党员朱丹创立的。他看到,家乡留守妇女多,挣钱门路少,便产生了回乡办厂的念头。2022年初,借着青山镇实施“三百四千”工程、鼓励能人党员创业带富的东风,朱丹向镇党委请缨返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对接争取400万元苏陕协作项目资金,建起840平方米生产车间,将其列为“千名头雁带富领飞”重点项目。如今,公司订单不断,带动本镇及周边县镇100多人稳定就业,覆盖全县10个镇(街道)及邻省妇女群众。

  为让员工安心务工,公司免费提供三餐和外县员工住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提升效率,员工月均工资超3000元。针对女工多、需兼顾家庭的特点,朱丹还协同镇党委政府对接县妇联,争取10万元资金建成“妇女儿童之家”,解决了“孩子无人带、学习无人管”的后顾之忧,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村企共建聚合力

  产业的蓬勃发展、就业的稳定保障,离不开科学机制的支撑。青山镇创新推行“党支部+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村企共建模式,支部引领方向、企业开拓市场、农户共享收益,实现“三赢”局面。

  食用菌产业园,这一模式的成效得到印证:农户将土地流转给企业获得租金,到基地务工赚取薪金,加入合作社还能享受分红,“三金”收益让群众有了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园区建成木耳、平菇、羊肚菌、灵芝四大基地,被认定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现有木耳150万袋、平菇110万袋、羊肚菌60亩、灵芝50亩,年产值超2000万元,全镇食用菌总量达1000万袋,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主力军”。

  “我们在用工时特意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倾斜,让他们力所能及地实现稳定就业。”产业园负责人魏东表示,园区已为周边县镇群众提供低成本菌棒200多万袋,带动500多户群众稳定增收5000元以上,临时用工5000多人次。

  就业有保障,产业发展忙。从弱势群体的“稳稳的幸福”到特色产业的“节节攀升”,青山镇正以产业为笔、以民生为墨,在秦岭深处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答卷。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