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代绪刚 余垠锐
近年来,湘河镇大力发展菌菇产业促进村民增收。图为10月10日,后坪村村民魏彩菊在村香菇种植基地里采摘香菇。
金秋时节,秦岭深处色彩斑斓。10月10日,走进商南县湘河镇后坪村的香菇种植基地,一股浓郁的菌菇清香便伴着湿润温热的空气扑面而来——一排排黑色菌棒整齐码放,如同等待检阅的队伍;一朵朵饱满的香菇从菌棒缝隙中奋力钻出,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棕褐油亮、撑开伞盖,大小不一的菌盖簇拥在一起,层层叠叠间满是丰收的喜人景象。
“动作快些,这批香菇得赶在傍晚前送进冷藏库,才能保住最新鲜的口感!”大棚里,菇农们戴着手套,指尖翻飞间娴熟地完成采摘、分拣、剪根的工序:将成熟的香菇轻轻掰下,按大小分装到筐子中,再快速剪掉带泥的菌柄,动作连贯又利落。后坪村村民魏彩菊一边忙活,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我家1亩多旱地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忙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现在流转给村集体种香菇,每亩每年能稳拿500元租金;农闲时来基地打工,帮忙采摘、剪香菇腿等,一天就能挣100多元!”
这样的丰收场景与幸福账本,如今在湘河镇小岭观村、后坪村的香菇基地里随处可见。作为当地集体经济的新引擎,这两个香菇基地的诞生,源于湘河镇破解增收难题的主动探索。此前,湘河镇因山高路远、自然资源匮乏,多数村集体经济底子薄,村民们长期依赖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种植,靠天吃饭不说,增收渠道更是狭窄。为了打破这一困境,今年年初,镇里的干部带着找路子的决心,先后赴周边县区和县内其他镇考察学习,深入市场调研食用菌行情,最终敲定以特色产业激活造血功能的思路——在小岭观村、后坪村盘活闲置土地23亩,争取项目资金260万元,搭建起18个标准化香菇大棚,配套建设1座烘干房、1座冷藏库,打造出集菌种培育、菌棒生产、香菇种植、加工冷藏、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基地。
为了让产业立得住、能长效,基地还创新采用“合作社+基地+种植大户”的模式:由村集体合作社牵头统筹土地、资金和技术,邀请香菇种植大户担任技术顾问,手把手教村民培育菌棒、调控大棚温湿度;同时与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的香菇收购大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解决销售后顾之忧。“我们不仅要种得出,更要卖得好、卖得远!”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基地已种植香菇3.8万袋,受近期持续降雨影响,剩余的8.7万袋菌棒将在天气转晴后迅速补种,预计全年能为两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7.5万元,直接吸纳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其中像魏彩菊这样的留守妇女、老人就占了很大一部分。
“现在每天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心里踏实得很!”提及如今的生活,魏彩菊的脸上满是笑容。而这份踏实,还将迎来更大的升级——湘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当地将依托现有的两个香菇基地,推动产业从规模化向高品质转型:引进花菇培育技术,通过调控温度、湿度培育出菌盖厚实、花纹清晰的高端花菇,让香菇从论筐卖的普通农产品升级为论个卖的优质商品,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
从闲置土地到致富基地,从传统种植到特色产业,湘河镇的香菇不仅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伞”。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这片大山里的菌菇经济,正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稳定增收的幸福生活,也为商南县乡村全面振兴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