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舒 娜
9月17日,在商南县青山镇新庙村的“农光互补”产业基地,连片的光伏板下一座座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掀开棚膜,饱满的香菇簇拥在菌袋上,阵阵菌菇的香味扑面而来,一幅现代科技与生态农业交融的田园画卷铺展在眼前。在这里,“板上发电、板下种菇”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推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每座大棚长20米、宽4.5米、高2.9米,一共80座,目前培育香菇19万袋。”基地负责人赵磊如数家珍,“项目配套建设了遮阳网等设施,既不影响光伏发电效率,又为香菇生长‘量身定制’了适宜环境。”
项目的惠民实效,更是让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以前总愁着出门务工顾不上家,留在家又没收入。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的基地干活,一天能挣8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一年下来能多挣2000元呢!”正在大棚里采摘香菇的村民王秀莲擦了擦额头的汗,笑容格外真切。
据了解,该项目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土地,还直接带动85户238名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人均年增收2000元,让“家门口就业”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新庙村的成功实践是青山镇打造“菌菇小镇”、推进产业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青山镇立足资源禀赋,把菌菇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主抓手”,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发展灵芝100亩、木耳50万袋、平菇30万袋、羊肚菌100亩、香菇80万袋,形成了多品种协同、产业链互补的菌菇产业集群,全镇菌菇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从光伏板下的香菇大棚,到遍布全镇的菌菇基地,青山镇用“光伏+菌菇”的创新模式,让土地资源一地两用、一产双收,既守住了生态底色,又鼓起了群众腰包。
“‘农光互补’的模式既输送绿色电力,又产出优质食用菌,真正实现了一块土地双重收益。”青山镇党委书记殷书宁表示,这一模式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更让群众实打实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民生温度,让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