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 瑜
在商南县,有一座素有“出秦入楚第一村”美誉的村落——吊庄村。它宛如一颗晶莹翠玉,镶嵌在青山碧水间,距县城22公里,312国道穿境而过,扼守商於古道咽喉,衔秦接楚的独特区位,让这里既有秦地的厚重,又含楚地的灵秀。
初入吊庄村,气势磅礴的花门楼率先美观大气,“吊庄村”3个烫金大字高悬门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平坦洁净的水泥路旁,五彩缤纷的格桑花与金黄雏菊竞相绽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致,将乡村的诗意铺展在眼前。这个先后获得省市县“脱贫攻坚先进村”“市级文明村”“市级无访村”等荣誉的村庄,不仅以高颜值的村容村貌吸引人,更以扎实的发展成效赢得认可。
“今天的吊庄村,班子好,作风硬,设施全,产业兴,环境美,民风顺。”吊庄村党支部书记田东超的话,道出了村庄近几年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党建引领下的堡垒重塑。
近年来,吊庄村“两委”历经两轮换届调整,通过强化理论武装、注重教育培训,实现从“弱”到“强”的蜕变。如今,全村35名党员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村民田培敏家便是典型,他们家6口人中3人是党员,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中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大幅提升,不仅赢得群众普遍赞誉,更成为动员群众发展产业、共建家园的核心力量。
党建强则产业兴。走进吊庄村东沟,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绿瓦白墙羊舍格外显眼,近200头布尔山羊在此栖息,养殖户田培敏依托绿水青山,让喝山泉水、吃有机枝叶的山羊,变成了带动增收的“金山银山”。
这只是吊庄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5年来,村里组建3个集体经济合作社,培养5名致富带头人,邀约乡贤聚力振兴,累计投资近3000万元,形成多元产业矩阵:1200亩高山优质茶园连片铺展,40亩西瓜、30亩水果玉米错季上市,500亩核桃树、1000亩板栗树扎根山间,布尔山羊、土鸡、生猪存栏共680只(头),天麻、袋料食用菌栽培共10万多窝(袋)。
截至目前,全村产业收入总计4600多万元,带动10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年均转移就业500多人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 100万元,“产业兴、百姓富”的图景已然成形。
产业增收的同时,吊庄村的人居环境也实现“由乱而治”的跨越。如今走进村庄,现代楼房与古朴民房相映成趣:农家小院里,丝瓜花爬满藤蔓,紫薇、凌霄竞相怒放;菜园中,紫茄子、绿线椒、长豇豆挂满枝头,房前屋后的青枣、石榴、青梨,透着安居乐业的祥和。
这份“颜值”背后,是实打实的投入与治理。近年来,吊庄村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村组道路硬化、电力提升、人畜饮水及茶园滴灌、小流域治理、滑坡体整治等工程,实现水、电、路、信全入户,养老、医疗、教育全覆盖。同时,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三清三改三化”整治与“五美庭院”创建,彻底告别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一幅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画卷徐徐展开。
吊庄村的蝶变,离不开帮扶力量的深耕。商南县供销社与驻村工作队扎根村庄,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超1500万元,成为推动村庄面貌与群众生活改善的重要支撑。
如今,漫步在吊庄村,目之所及是整洁的街巷、缤纷的庭院,心之所感是满满的生机与希望。这座“秦楚边界村”,正以宜居宜游的姿态,持续书写乡村发展的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