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行 郝彬
8月20日,午后的阳光穿过层层绿叶,在龙窝村千亩漆树林投下斑驳光影,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竹篓穿梭其间,用锋利的采漆刀在树干上划出规整的斜纹,生漆顺着纹路缓缓渗出,弥漫着淡淡的树脂清香。
龙窝村坐落在商南县富水镇西南的山坳里,西接城关街道,南邻青山镇,2万多亩林地占了全村土地的九成以上,92%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了漆树生长的“天然乐园”。
“以前这满山的树都是杂木,除了烧柴没啥用。现在不一样了,这漆树可是咱村的‘绿色银行’。”龙窝村党支部书记汤继涛站在山坡上,望着连片的漆树林,眼角的皱纹里填满了笑意。
2023年,龙窝村借着财政衔接资金的东风,摸索出“集体示范+农户参与”的路子。村集体先试种了1500亩漆树,党员带头上山挖坑、栽苗、浇水,看着成活率超过八成,村民们也动了心,程忠美就是第一批跟着干的。
“前些年在外面打零工,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后来和家人商量,选择回村把地里的营生拾掇起来,前后栽了50多亩漆树,这两年陆续开始采割了,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有五六万块钱。”程忠美蹲在漆树下,手里的采漆刀正小心翼翼地在树干上走刀,“你看这漆,稠得像蜂蜜,一滴就是钱呢。”
如今的龙窝村,3300亩漆树基地沿着山坡铺展开来,其中1100亩已经进入采割期。按每亩70株、单株年产0.5公斤生漆计算,亩均年收入稳稳过万。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收益分红,65户村民跟着受益,户年均增收90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村上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争取到专项资金,对基地的7.6公里产业路进行改造提升,同步启动了5.2公里的防火通道建设。
“路通了,也就为漆树产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汤继涛指着不远处火热施工的路段说,“下一步,我们计划开发漆树观光和采漆体验相融合的农旅消费场景,依托漆树基地的生态环境和相关产品,为游客提供康养服务,将漆树产业的附加值提上去。”
在城关街道任家沟社区商南县国漆科技产业园,以漆树为资源的全产业链发展已初见成效。走进落户于此的陕西秦乔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仓储车间,一股比生漆更加醇厚的香气扑鼻而来,鲜亮的漆籽油整齐排列在货架上,即将分装入库、发往外地。
“漆籽富含油脂和粗纤维,经过脱壳、压榨、精炼等工序,可提取漆蜡、漆籽油等产品。提纯后的漆籽油具有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很受市场欢迎。”秦乔公司总经理徐兰芳看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订单数据说。
“漆树全身都是宝。花、叶、果、根、皮等加工后可应用于军工、化工、机电、医药、彩妆以及工艺制品等领域;富含防腐成分的生漆更是被誉为‘涂料之王’,在古建筑修复、高档家居装饰上得到广泛使用。”徐兰芳介绍,该公司目前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了产学研纽带,专注漆酚、漆酶研发利用和野漆(木)蜡、漆籽油、漆黄素医药中间体等产品的生产,累计获得14项国家发明专利,是一家集产业化、规模化、清洁化于一体的漆树全产业链开发企业。
距离车间不远处的国漆科技展览馆里,展台上摆满了各式漆器:亮如镜面的漆盘上绘着商南山水,温润如玉的漆盒刻着缠枝纹,还有带着原木纹理的漆木茶具,每一件都泛着独特的光泽。
“这些是我们与西峡的上下游公司合作生产的漆器工艺品,用的就是我们这里的生漆染料。”展馆负责人彭元洪拿起一个漆盘介绍,“生漆收购价是300元一公斤,做成漆盘每个能卖1000至2000元,要是加上非遗漆画工艺,价格还能再涨。”
据悉,近年来,商南县充分发挥生漆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以312国道沿线、丹江两岸的7个镇(街道)为重点,科学规划人工栽植重点区、野生资源保护区和文旅融合区,在扩大种植规模、促进链条化发展、培育生漆品牌、推动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下力气推动从“一棵树”向“一条全产业链”的漆树产业发展布局跨越。
“我们将持续探索‘漆树+’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商南特色的漆树产业品牌,争取到2030年,发展10个千亩以上种植示范基地,带动至少1.1万户群众靠‘树’致富。”商南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