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行 张瑜
薄雾笼罩下的太子坪村,特色民宿隐于绿意间,尽显静谧美好。
初秋的商南,暑气渐退,山间清风裹着草木的清香与微凉水汽,沁人心脾。漫山绿意间,白墙灰瓦的民宿沿山坳错落分布,门前溪水流淌,屋后青山环抱,一幅宜居宜游的乡村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商南县紧扣全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总目标,依托便捷的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按照“新建高端民宿、改造现有民宿、培育大众民宿”的思路,持续推动民宿产业提质升级,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蹚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8月29日,走进金丝峡镇兴隆村的兴隆客栈,墙体上“细雨轻拂时,民宿如禅修”的诗句便率先映入眼帘。踏着青石板拾级而上,民宿木门敞开,堂屋内的老式大板柜带着岁月的温润,淡淡的木质清香萦绕鼻尖;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墙角的绿植上,光影斑驳,让人不自觉地放松下来。
“之前,总听朋友念叨商南空气清新、景致迷人,这次专门带着家人来住了一段时间。山里气温比城里低好几度,晚上睡觉还得盖薄被,吃的是房主自家种的有机蔬菜,还有地道的土山羊火锅,住到这里和在自家院子一样自在,根本不想走。”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游客常女士已经在兴隆客栈住了三天,每天清晨伴着鸟鸣声醒来,白天或漫步山间赏景,或在茶室品茶看书,傍晚则和其他游客一起品尝农家菜,日子惬意又充实。
兴隆客栈的“走红”,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康养休憩空间,更让兴隆村的石板房文化特色得以凸显。“过去村里的老房子破破烂烂,不少村民都搬到城里去了,村子越来越冷清。”兴隆村党支部书记段军安介绍,后来村上学习“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流转农户闲置房屋,对老房子进行翻新改造,打造了集餐饮、住宿、茶室、休闲于一体的兴隆客栈。改造中,保留了青石板房的原始架构,又融入了现代旅游元素,让乡土风貌、民俗文化和空间美学实现了有机结合。
如今的兴隆客栈,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康养型民宿,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客房常常供不应求。“游客来了,不仅带动了民宿收入,也让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有了销路。”段军安说,目前兴隆村通过房屋流转,共打造了13间民宿,为两户脱贫人口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年均增收近3万元;9户农户通过流转房屋,每年获得2000元租金,辐射周边20多户村民自种蔬菜的销售,同时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6万元以上。民宿产业的发展,让兴隆村从“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民宿经济带来的红利,不仅滋养了兴隆村。在金丝峡镇太子坪村,云筠星辰民宿的经营者李录芳正忙着给客人准备茶水,脸上满是笑容。“以前在山里生活难,我只能去外面当小工,干的都是体力活,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李录芳回忆道,2023年“五一”假期,她瞧着村里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便决定回到村里,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
“一共改造了8间房,装修的时候特意保留了家里的老样子,让客人能感受到农家的烟火气。”李录芳说,没承想民宿一开业生意就特别红火,旺季的时候房间全住满,一天收入就能有2000元。“现在不用四处奔波找活干了,守着家底就能挣钱,还顺带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这样的日子以前根本不敢想。”
太子坪村的民宿经济能有如今的红火景象,离不开村里对民居的特色改造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前村民们主要靠种地过日子,收入不稳定。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我们对村里200多户民居实施了特色改造,突出陕南建筑风格,打造了王家坡高端民宿集群,推出了‘游金丝奇峡、探险暗河漂流、体验特色农庄、住暮光山院’的一日游线路。”太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李录奎介绍,如今村里不少村民都借着旅游发展的东风,办起了农家乐和民宿,另有部分脱贫群众长期在金丝峡栗园山居、竹心沙及暮光山院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民宿经济就像一条纽带,把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转化成了发展优势,让村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的成果。2024年以来,商南县民宿产业总产值稳步增长,营业额不断提升,链接带动多户群众稳定增收,民宿经济已成为商南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秦岭深处续写着“生态富民”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