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英
“以前种地看天吃饭,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开了民宿,旺季一个月就能挣过去一年的钱!”近日,家住商南县十里坪镇核桃坪村的段宝林,笑得合不拢嘴,他一边麻利地给客人收拾房间,一边说。
像段宝林这样,靠着乡村旅游增收致富的,在十里坪镇还有经营餐厅的孙强、经营茶馆的叶克有、从事卫生服务的韩东梅、售卖山货的胡朝贵……这些鲜活的案例,正是十里坪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这个总人口1.8万多人的小镇,曾经是典型的“劳务输出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超过5000人,剩下的村民大多“靠天吃饭”,收入微薄且不稳定,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空心化”现象严重。但如今,随着乡村旅游这把“金钥匙”的转动,十里坪镇正从“穷山沟”变身“打卡地”,让乡亲们端稳了“旅游饭碗”。
十里坪镇的旅游“底牌”究竟有多强?这里毗邻国家5A级景区金丝峡,坐拥中共中央中原局白鲁础会议旧址、梁家坟鄂豫陕南特委、红七十四师师部成立旧址等珍贵红色资源,还有花子潭、龙潭沟、黑龙洞等原生态山水资源,森林覆盖率92%以上,这里分明是一块“沉睡的宝地”。
但过去,这些资源大多“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守着几亩薄田,村里冷冷清清。”核桃坪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回忆道,转机出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十里坪镇党委、政府意识到,必须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红色基因”转化成发展动能。
一场围绕全域旅游的谋篇布局就此展开,镇上组建专班,走遍129个村民小组,召开20多场村民座谈会,收集意见300多条,最终编制了《十里坪镇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这张“规划图”里,既有红色主线,以碾子坪红七十四师师部旧址、梁家坟鄂豫陕特委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白鲁础会议旧址为核心,打造“红色研学”品牌;又有绿色脉络,串联滔河生态环游廊道、三河龙潭渔业观光体验区、花子潭生态探险游景区、龙潭沟乡村旅游综合区,形成山水联动的休闲网络。
规划落地,关键在人。镇上采取“支部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模式,让村民从“看客”变“主角”。杨家庄组的蜕变就是典型。村民朱宏权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主打“山景房+农家饭”,去年旺季一个月收入超2万元。“看到我赚钱了,村里20多户都跟着改造民宿,还有人开起了农家乐、卖山货。”朱宏权说。
为了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镇上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硬化通村路160公里,实现“景景通”“村村通”;改造旅游厕所6座,开展“最美庭院”评选,让村庄既保留田园气息又干净整洁。在此基础上,镇上还持续完善交通网络,进一步激活区域发展潜力。
9月23日,十里坪社区大石峡一片繁忙,赵川至白鲁础红色旅游公路的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这条全长40.321公里的公路,将串联中棚村、李家湾村、十里坪社区、大竹园村、白鲁础村5个村落,它不仅是一条改善民生的交通要道,更是激活红色资源、带动全域旅游的“大动脉”。
国庆假期,十里坪镇推出了“红色研学+生态采摘”“山水探险+民俗体验”等组合套餐。镇上还计划引入社会资本,开发高端民宿、康养基地。更令人期待的是,十里坪镇正依托“冷泉”特色资源,打造渔旅、渔菜发展新链条,在十里坪社区龙潭沟,12户民房被改造成农家乐、民宿,让游客既能观赏休闲,又能品尝三文鱼、鲟鱼等特色美食。
从“靠天吃饭”到“靠景致富”,从“空心村”到“人气旺”,十里坪镇正用实践证明:只要找准路子、鼓足干劲,绿水青山间也能蹚出乡村振兴的“黄金大道”。正如村民们所说:“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呢?”这,就是十里坪镇乡村旅游发展最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