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南 玺 见习记者 马 姜
5月7日,在山阳县漫川关镇与南宽坪镇交界的黄花岭地区,两辆洒水车沿着茶垄缓缓前行,一道道水雾喷洒在的茶苗上,犹如下起一场及时雨,为干渴多日的茶苗送去“甘露”。顺着洒水车驶过的山路望去,群山披绿,茶香扑鼻,一个集高山生态茶园、茶文化体验区、休闲民宿和数字化茶叶加工厂于一体的茶创田园综合体项目正蓬勃崛起,成为商洛茶产业版图中日益亮眼的一颗“新星”。
时光回溯至1995年,黄花岭还是“石多土少、草木难生”的穷山沟。这样的环境面貌如何才能突出重围、走出自己的特色、滋养生活在此的群众?“要不我来试试吧。”时年28岁的许红飞说,当时他正年轻,也有近10年的外出打工经历,不服输的念头让他想尝试一番作为。同时,曾经在朋友家品茶的经历让他至今难忘,看着一壶茶在手中翻滚起舞,入口回甘绵长,他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原来茶不是解渴的水,是有文化、有讲究、有品位的东西。”许红飞带着这样的信念,在黄花岭种下了第一批200亩的茶籽试验田,开启了“以茶治荒”的生态蝶变之路。
30年光阴流转,茶树根系织就了绿色地毯,乱石坡地变成了绿色银行。茶园从最初的200亩发展到现在的3.15万亩,泥泞的小路也修成了18公里的产业路,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小道,变成了联通园区、串起农户的康庄大道。许红飞也从最开始的愣头青到现在成立了山阳县金桥茶业有限公司,成为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茶产业的根系,深深扎进乡村振兴土壤,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有效带动群众参与和分享发展成果。公司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建设规范化产业园,把农民培训成产业发展骨干,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了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生态增值的发展目标。
“以前这山荒着不值钱,现在种茶,我们不仅有租金和分红,还能在家门口的茶园打工,挣钱顾家两不误。”村民余群英一边采茶一边高兴地说。截至目前,茶园涉及农户342户1046人,农民工资性收入386万元,户均年增收1.13万元。
发展过程中,许红飞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地地道道的山里娃,他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机制,推动土地流转、利益联结、劳务合作三位一体。在这里,农民不仅是劳动力,更是合作伙伴,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受益者。
如今的山阳茶,早已不再局限于“卖原叶”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公司加快推进茶叶精深加工与品牌打造,不断向高附加值链条延伸,推动茶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俏”“叫得响”转型升级。
“我们打造的不仅是茶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验。”许红飞介绍,围绕山阳独特的山地气候、茶种品质和采制工艺,公司推出“莲花翠茗”“莲花仙”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茶产品,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企业先后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国家级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荣誉资质,累计拥有3件商标、7项专利和8项资质,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在销售方式上,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推广茶叶品牌和茶旅文化。许红飞还通过分享制茶日常、茶叶故事与创业感悟,在抖音平台吸引粉丝超56万,成为一名“茶网红”。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实现线上与线下协同销售、内销与外销共同发展。2019年,山阳茶产品成功出口到中亚地区,为陕茶拓展海外市场开辟了新通道,也为中国茶文化传播注入了新动力。
目前,生态茶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工厂实现智能化改造,游客接待中心、研学基地、茶文化展厅等功能区试运营期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20多个民宿房间在“五一”假期前就已经被全部预订。
“黄花岭茶创田园综合体项目不仅是生态项目,更是富民项目。”山阳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预计亩均年产值3800元,带动就业800人次以上,户均年增收超1万元。有效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茶是一片叶子,也是一条产业链。黄花岭的万亩茶园,不只是“看得见的风景”,更是“摸得着的发展”,它承载着生态修复的成果,也描绘着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未来蓝图。从一粒茶籽到一个产业,从一座荒岭到一个田园综合体,在山阳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茶,正生长出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