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张小华)近年来,山阳县纪委监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联动县卫健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以破解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县镇村医疗机构、医疗与公卫服务、机构与个人间的信息壁垒为目标,聚焦“医疗卫生信息互通”民生实事“小切口”,深入整治基层医疗卫生领域突出问题,推动完善便捷医疗,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之前,山阳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下乡核查信访件或走访群众过程中,时常听到群众谈及因地处偏远常常遇到“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山阳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及时约谈县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商讨并确定以推进建设“全域紧密型医共体”为抓手,深化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信息不能及时互通共享,是影响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瓶颈’问题,群众反映较为强烈。”山阳县纪委监委驻县卫健局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介绍,聚焦这些问题,纪检监察组督促县卫健局创新运用云原生、微服务等数字化技术,构建起高效互联、集成共享、安全可靠、融合开放的全民“数字健康一张网”,全面实现“县镇村医疗机构信息互通共享、医疗与公卫数据实时互联、群众健康信息手机一键可查”,有效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度转型,为全县城乡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辖区居民健康需求满意度与体验感显著提升。
“我们村离县城50多公里,以前村民看病很不方便。建成‘紧密型医共体’后,医疗信息互通共享,村民很多小病不出村就能治,心电图也能在村卫生室做,真正方便了群众就医。”近日,面对实地走访的县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干部,西照川镇碾子坪村村医詹得华说。
“县卫健局定期组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业务培训,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在持续提升,背靠着县、镇两级医院,我接诊时更有底气了。”谈及“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带来的变化,城关街道丰西新城社区卫生室执业医师张兴深有感触。
基层医疗机构是守护山区群众健康的“重要防线”。在监督推动下,山阳县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在18家镇(街道)卫生院建设标准化院前急救站,在244个村(社区)卫生室建设急救点,在县级公立医院、镇医疗机构建成27个胸痛单元,在县级公立医院建成远程心电中心、远程影像中心,及时对镇村医疗机构进行远程业务指导。自建成“数字健康一张网”以来,全县共上传就诊信息142.43万条,镇村远程上传心电检查44563例、远程影像检查9620例,诊断报告回传率100%,平均用时9分钟。截至目前,通过“数字健康一张网”完成家医签约30.61万人,签约率84.91%,向公卫系统推送慢病患者提醒信息72766条,经核实后纳入慢病管理43813人。云健康信息系统已上传检查检验结果113.62条,累计更新完善居民健康档案36.05万人,开放居民健康档案35.36万人,档案开放率98.08%。
在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山阳县纪委监委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先后查处医疗领域案件23件23人。同时,针对案件查办中暴露出的问题,深化以案促改促建促治,督促县卫健、医保等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山阳县医疗机构“过度检查”“过度用药”“过度使用高值耗材”评价办法》《山阳县医务人员从业“十条禁令”》《山阳县医共体内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等制度规定。
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是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领域集中整治的宗旨。山阳县纪委监委紧盯责任落实、制度建设、日常监管等方面常态化开展监督,督促县卫生健康部门和公立医疗机构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让群众享受更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如今,山阳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正在全方位、深层次惠及全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看好病的民生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