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蝶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什么是爱?对于家住商州区麻街镇自愿村的王增厚而言,答案就藏在十余年的琐碎、艰辛与默默的坚守之中。2010年,妻子王菊霞的一场重病,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轨迹骤变,也让一位丈夫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了婚姻誓言中“无论疾病还是健康,不离不弃”的深刻含义。8月19日,记者在自愿村见到了65岁的王增厚,倾听了一段用爱书写人间至情的故事。
幸福家庭突遇变故
2010年,原本患有高血压的王菊霞突然间脑出血,病情迅速发展,经治疗,她右边身体偏瘫,但能跛着走路。此时的状态还不是太糟,身为木匠的丈夫王增厚就在每次出去打零工的时候,将她带在身边。他靠自己的手艺养活妻子和儿女。2020年的一天,王菊霞晚上睡觉时又一次脑出血,不省人事,在医院治疗监护了两个多月,捡回了一条命,但也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全天候的贴身照料。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这个小家庭平静的生活。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和话也说不了的妻子,王增厚没有犹豫,毅然扛起了所有重担。
面对因哭泣而嗓子沙哑的妻子,王增厚说:“你躺着,我伺候你,咱日子还得过。”
用行动诠释何为丈夫
“她是我的爱人,是孩子的母亲,这个家不能散,她更不能倒。”王增厚的话简单,却重如千斤。他的生活变成了以妻子为圆心的循环。
每天天不亮,王增厚先给王菊霞擦身、换衣,动作轻得像怕碰碎瓷器。灶台上的粥永远温热,他盛在浅口碗里,用勺子搅凉了,一勺勺喂到她嘴边。王菊霞有时会呛着,他就放下碗,拿纸巾擦净她的嘴角,轻轻拍着背说:“不急,咱慢慢吃。”
由于妻子吞咽困难,一顿饭常常要喂半个小时以上;为了防止长褥疮,他定时为妻子翻身,夜里也从未睡过一个整觉。病魔不仅侵蚀着王菊霞的健康,也时常带走她的好心情。在病痛折磨下,她有时会发脾气、拒绝吃饭。王增厚总是耐心地哄着,像对待孩子一样,讲述着外面的趣事,回忆他们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妻子慢慢平静下来,眼角滑下感动的泪水。
晌午日头暖了,他准会骑着三轮车带她出门。村里人都说王增厚是好丈夫,他听了总挠挠头笑:“夫妻嘛,她年轻时候照顾我,现在该我照顾她了。”
傍晚,他会骑车再转一圈,边走边给妻子讲村里的新鲜事。在自愿村,王增厚的名字和“丈夫”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成了最实在的情话——不是说出来的,是一天天喂的饭、一次次骑着车、一回回暖的手,慢慢熬出来的。
用爱与希望彼此支撑
长期的照料艰辛异常,但王增厚从未在妻子面前流露过一丝疲惫和抱怨。他常说:“只要她还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我能每天看到她,和她说说话,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卧病在床的王菊霞,身上没有一处褥疮,房间总是干净整洁,虽然无法言语,但她的眼神清亮,看到丈夫时,总会流露出依赖与安宁。这或许就是对王增厚所有付出最好的回报。
他们的故事在邻里间悄悄流传,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村里工作人员定期上门走访,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为他们申请了相关补助。“王增厚大哥是我们村的榜样,他让我们看到了责任和爱的力量。”自愿村党支部书记郭永锋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