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 蝶

技术人员刘巧利正在给鱼喂食,在冷水鱼养殖基地她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七星村,沿着平坦的柏油村路前行,一排樱桃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河对岸的“北斗山居”民宿错落有致,黛瓦白墙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繁花间,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铺展在眼前。作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这里正以生态为本、产业为基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村庄越来越美,是七星村最明显的变化。
“我们村变化比较大,路修了,自来水也引进了各家各户。祝湾桥修好之后,我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夏天暴雨的时候只有会游泳的才敢过河了。”10月15日,雨后天晴,在祝湾桥上与人闲聊的70岁大爷张录民说。
行走在村里,刷有七彩油漆的柏油村路通往各家各户,从前的路边闲置空地,现在变成了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安装着健身器材,是老人休闲健身、孩子玩耍的好去处。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见缝插针地种上了花草或瓜果,变成了小花园或小菜园。原本的角角落落不再是杂物的堆放点,成了一个个微景观。
大路旁,53岁的刘建红一边拔除杂草,一边说:“前段时间一直下雨,没拔草,今天趁着天晴,赶紧清理一下。”七星村不仅给村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刘建红这样的弱劳动力者创造了能获得一定收入的公益性岗位,他们和村民一起维护着七星村的日常卫生。
产业兴旺更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能。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的七星村民宿集群“北斗山居”是村集体经济与返乡企业家合作建设的示范带动项目,企业投资2500万元,村集体投资500万元。以“北斗七星”为设计理念,对原有闲置旧房提升改造,主体建筑7座客房18套,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5户群众通过闲置资产盘活,每户每年可获得流转费近3万元;带动周边30户群众自主发展农家乐、家庭民宿,户均增收6万元,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得固定分红22万元。在为村民发展民宿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的同时,每年还能创造就业岗位20个,人均年增收4.8万元。
“一般家庭来包院以及集体来团建多一点儿。今天有线下的游客刚刚订了8间房。”“北斗山居”副经理蒲则岐高兴地说。
走出民宿区,顺着村路往前走,很快就能看到七星村的特色产业——七星村家庭版冷水鱼养殖示范项目。封闭式的大棚内,安置着4个直径5米的圆形养鱼池,分别养着虹鳟和鲟鱼两种冷水鱼。60岁的技术人员刘巧利正在给鱼喂食:“我每天来给鱼喂食、消毒等。基本上这里的鱼都是供给村里的农家乐了。”
项目负责人黄凯介绍,该项目是由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采用村集体与农户合作,村集体提供鱼池,农户承包,国渔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的模式。养鱼池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养殖水体约100立方米,待完全投产后可年产2000多公斤冷水鱼,产值可达9—15万元,可实现农民增收5万多元。目前农户试投养鱼苗500多公斤,待经验成熟后逐步增产。
出了大棚,视野一下开阔起来。蓝天、稻田和远处的绣球花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里是七星村的稻虾共生田园综合体项目。该项目是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与产业融合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总规模31.5亩,采用“稻虾共生”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通过生态循环农业与旅游经济共同发展,打造田园综合体新标杆。项目于今年3月启动建设,5月中旬竣工。
据七星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祥介绍,项目共拥有25亩稻田,每亩产量300公斤;6.5亩环沟,每亩养殖虾150公斤。随着产量提升,将拓展虾类加工和稻米加工产业,生产虾干、虾仁、精米等。可解决15人就业,带动村民年增收90万元,同时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13.5万元。
在运营中后期,项目将凭借大规模稻田养虾形成的独特田园景观,分季节吸引游客,同时开展丰富的体验活动,如稻田捉虾、亲子插秧等,增加旅游趣味性。配套建设农家乐、民宿等旅游设施,持续吸引游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七星村发展历史比较久的樱桃产业一直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七星村地处秦岭南坡,山林植被茂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樱桃生长提供了理想的自然条件。一进村,路边18个智能化樱桃大棚一眼就能看到。近年来,七星村大力发展樱桃产业,围绕“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精准发力,规模化种植、智慧化管理、产业化运营、多元化发展,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观光采摘、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推动樱桃向有机种植转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
目前,七星村种植樱桃932亩,村干部介绍,樱桃全面到达丰产期后,年产量86吨,年产值280万元,将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80万元,50多名群众通过就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
在农文旅融合的带动下,七星村成了当地的“明星村”。七星村的华丽转身是“千万工程”实践的生动缩影。七星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祥对村里的发展充满希望:“环境提升了,人们的幸福度提高了;人流量大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日子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