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小龙 杨萌 朱良娜 马姜
11月7日,走进商州区三岔河镇国渔水产养殖示范园,通过展示厅旁智慧管理平台的大屏幕,每条鱼儿的编号和游动轨迹都一目了然。
“这里面养的是虹鳟鱼、金鳟鱼和鲟鱼,都属于冷水鱼,选址在三岔河主要看重这里的好山好水好气候。”园区负责人赵海蒙说。
三岔河镇位于秦岭腹地,沟壑纵横、谷岭相间,是典型的山地立体气候。这里的山泉水冬暖夏凉,水体溶氧充足、水质呈弱碱性,是冷水鱼养殖的“天然渔场”。
该智慧工厂的诞生,源于2023年商州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项目投资3500万元,仅用4个月便完成从设计到投产。
“这是我们从芬兰引进的虹鳟鱼,目前已经长到1斤左右了。”步入现代化的养殖工厂,赵海蒙指着入口处的几十个圆形大罐介绍。
放眼望去,工厂里数百个大罐一字排开,罐子里水质干净清澈,一群群虹鳟鱼、金鳟鱼和鲟鱼摆动着尾巴,时而聚集,时而游弋……
“我们以智能数字系统管理着渔场,每处鱼池内置‘仿生鱼’传感器可以让工作人员看到溶解氧量、pH值、水温等实时参数。”赵海蒙边走边说,“养殖技术人员针对这些参数实现对养殖环境的智能化控制,包括氧气供应、水流等,从而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程度,因此我们的养殖密度和养殖产量远远高于传统循环水养殖。”
这些大罐旁边,一排排整齐的种植架映入眼帘,嫩绿的紫苏、生菜茁壮成长,生机盎然。
赵海蒙介绍,园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通过智能生态设计,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相结合,有效解决了高密度生态养殖和尾水排放污染等难题,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极大地提升了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
这里建成的4.0版本鱼菜共生示范基地是全省首个,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设备水平居全省前列。
“目前,我们的鱼销往西安、北京、上海等城市,产品供不应求。”赵海蒙说,“为了进一步提高附加值,我们建设了年加工3000吨的冷水鱼的深加工项目,近日就将投产。届时我们将形成科研、育苗、养殖、加工‘四位一体’渔业全产业链。”
此外,国渔公司的安全渔饲料加工项目也已初步完成选址工作。
在距此100多公里外的镇安县云盖寺镇中小企业孵化园,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内,楼上楼下住满了鲟鱼、鸭嘴鱼、鲈鱼、笋壳鱼。
“我们让鱼‘上楼’,运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养殖系统,为鱼儿创造了更稳定、更适宜的生长环境。”11月11日,镇安鲤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干部杨欣华介绍。
该园区养殖用水经过层层处理后循环利用,利用率95%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实现了绿色高效养殖。
家住园区附近搬迁点的胡兴晖高兴地说:“我之前在广州打工,现在在这里为鱼儿投料、换水,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除了吸纳村民就业,该公司还为农户提供鱼苗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收“一站式”服务,带动1300多户群众从事渔业养殖,户均年增收1.2万元,让生态好水变富民活水。
目前,镇安县已建成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年可产商品鱼2000吨。
商州、镇安只是商洛渔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商洛地处秦岭腹地,年均水资源总量47.23亿立方米,冷泉水温常年稳定在8℃~18℃,水质纯净、溶氧充足,是发展冷水鱼产业的天然优势区。
目前,全市渔业形成以冷水鱼养殖为主导,观光旅游、休闲康养、餐饮服务多业态、多元化发展模式。
洛南县建成全市单体规模最大的池塘流水鳟鱼养殖基地;丹凤县发展大鲵苗种繁育、成鲵养殖及加工销售市场主体5家,大鲵产量占全市80%以上;商南县把渔业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11个,年均收入15万元以上,十里坪镇被评为国家级渔业产业强镇;山阳县依托延坪镇冷水资源,发展鲟鱼养殖基地6个,鲟鱼产量位居全市第一;柞水县把渔业与休闲观光、餐饮旅游有机结合,休闲渔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截至2024年底,全市渔业养殖面积35175亩、产量1.18万吨、综合产值5.67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80.66%、114.55%和136.25%。其中,冷水鱼养殖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产量7000吨,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预计2025年底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