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之窗讯(冯庭记 田振)商南县针对棚改区群众“故土难离、诉求较多、期望较高”的实际,深入调研,大胆尝试,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套班子协调、一个公司运作、三种安置结合、多种渠道筹资”的“1+1+3+X”商南棚改新模式。
创新安置方式。按照“满足需求、多措并举、消除顾虑”的要求,制定“货币安置、回迁安置、回购商品房安置”三种安置方案,在优先进行货币安置的基础上,规划了500余套回迁安置房,出台了《棚户区改造回购商品房安置办法》,建立了回购安置商品房储备库和商品房选购中心,制定指导价格,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拆迁群众安心拆迁、满意搬迁。目前,已择优选取了860套安置房源,为八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回购安置房312套,被征收群众已自由选购商品房200余套。
创新融资渠道。按照“财政出一些、融资筹一些、企业垫一些、上级支持一些”的思路,认真做好项目策划申报、招商引资、融资贷款、项目整合、资金管理等工作,努力为棚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相继在陕西日报、商洛日报等各大媒体发布招商公告,吸引了北京、湖北、河南等地10余家客商前来对接;同时,积极鼓励吸纳县内有资质的企业垫资部分工程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缓解棚改资金压力。目前,西街棚改项目已累计筹措资金5.3亿元,其中财政准备金1亿元,金融机构贷款3亿元,社会融资1.3亿元。
创新推进思路。按照“群众参与、群众认可、群策群力”的工作思路,从方案的讨论、制度的制定到具体工作的推进,全程让群众参与。邀请拆迁群众代表、“两代表一委员”、离退休老干部、文化名人、企业家代表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全程参与,反复讨论,并把棚改工作主动放到广场上接受群众问政,打消群众疑虑。
创新产业培育。坚持把“挖掘历史积淀、培育主导产业、丰富城市业态”作为棚改工作的重要目标,按照把西街棚改工程打造成为“4A级古城旅游景区”的定位,将民宿生活、民俗文化、旅游三产等城市业态有机融合,统筹布局到西街改造规划的每一个建筑节点,努力通过新的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居民增收。
创新工作制度。在充分遵循中省市棚改政策的同时,研究制定了符合区域实际的工作方案、制度、办法,为8个项目都制定了路线图,排好时间表,任务安排到天,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整个工程按时间要求、节点形象有序推进;同时,与各管理处、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细化任务,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指导抓”和“划片包干、各司其职、部门联动、多方配合”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