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陶业曾经辉煌
从1960年到1984年是东窑村最红火的时期,那时人们用的缸、坛、盆、罐、餐具、茶具等都由陶瓷制成,产品市场好,不愁销,洛南、镇安、柞水、丹凤、山阳的人都慕名而来,国有陶瓷厂也在此生产。那时的东窑村俨然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
古玉民说:“那时富裕么,外地来的小商贩、卖小吃食的啊都集中在此。”据老人说,咱这地区比其他地区活泛。方圆四十多里路都到我们这儿把陶瓷贩回去换钱。
古树娃说:“那时这地区确实富裕,我们这以前东窑人就是做这陶器哩。原来旧社会老人手里就做这哩。那就靠这。住到这地方就靠这生活哩。”
靠祖传的制陶手艺,东窑人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甚至娶媳妇,都是靠烧窑、卖陶赚出来的。
金陵寺镇经发办的李汉儒主任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东窑村,有20多窑。一窑经济价值就是4000多块钱,全年收入8万元钱,在当时来说是个很可观的数字。”
回想起那些曾经的辉煌,古玉民告诉我们,那时在生活中需要的啥样的陶器,他们都能做出来,而且不需要模型。
时代淘汰了制陶业
随着社会发展,煤炭涨价、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轻便的铝制品及不锈钢制品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陶瓷日用品,东窑村制陶业开始走下坡路。陶制品几乎没有市场。到现在摆放在各家房前屋后的陶器估计都有十几卡车。
为适应市场需求,老一辈制陶艺人也尽力创新,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欣赏类陶制品,但市场始终没有打开。
市场前景惨淡,制陶又费时费力,年轻的东窑人逐渐失去了传承的愿望。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东窑村上百年的老窑灶开始破败。
面对着破败的老窑、回忆着窑村发生的点滴,这些后继无人的老艺人充满了深深的无奈。
“从挖土到卖,都是出力活,现在小伙子也没人做了,老汉子就像我这年龄就做不动了。”古树娃说。
当记者问到,这老祖宗留下的制陶手艺会失传吗?古树娃叹着气说:“肯定失传了。”
也许,再过几十年,随着古树娃这些老艺人的老去,这个曾名盛一时的窑村,会随着熊耳上空的晚霞逐渐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