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泽平 朱良娜

群山环抱中的庙沟村,产业园区与宜居村落有机融合,构成一幅生动图景。

10月22日,村干部与志愿者帮助群众采收木耳。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秦岭山脚下的镇安县大坪镇庙沟村,沐浴在暖阳之中,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忙碌的身影与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共同勾勒出一幅祥和繁荣的乡村振兴画卷。
党建“强芯”固根基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支撑,但最关键的是人。”村党支部书记瑚世伟道出庙沟村蜕变的“金钥匙”,“过去村党支部开会,大家不是诉苦就是抱怨。村集体囊中羞涩,想办事没底气,说话没人听。”
转机始于一场刀刃向内的组织变革。村党支部打破按地域划分党小组的传统模式,将组织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我们瞄准致富能人、创业青年、返乡精英这3类人,他们有见识、有闯劲儿,是乡村振兴急需的新鲜血液。”瑚世伟介绍,两年来,庙沟村择优选拔数十人,充实村级组织和后备干部梯队。
党建是根,发展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庙沟村创新实施“党建+产业链”模式,设立了食用菌、林果、加工3个产业党小组,构建起“党小组+园区+企业+农户”4级联动机制。
秋末的大坪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温暖湿润,肉嘟嘟的香菇正从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中探出头来。有着23年党龄的食用菌产业党小组组长汤正余,手法娴熟地采摘着肥厚的香菇。“从养菌、制棒、种植,到烘干分类销售,我是跟着河南老师傅实打实学出来的。”他抹去额角的汗珠说,“掌握了技术,就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我们组每名党员联系5至8户农户,从技术指导到销售渠道,全程负责。”
去年春天,一次例行巡查中,汤正余发现仪器显示温度为25摄氏度,本是适宜香菇生长的环境,菌棒状态却显异常。他心中一紧,伸手探入菌袋内部,灼热感瞬间传来——“这批菌包要烧袋!”他疾步找到大棚负责人,及时调整温度,挽救了20多万袋香菇,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
汤正余的身份转变,恰是庙沟村发展的生动注脚。2017年产业园初建时,他还是一名普通务工者;2022年,园区引进龙头企业后,他承包了12个香菇大棚,如今每年种植香菇8万袋,年收入超过15万元。
为破解技术瓶颈,庙沟村建立“乡土专家库”,吸纳田秀才、电商达人担任技术顾问。“党员联户包产业”行动开展后,党员迅速成长为产业带头人,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村里还联合企业、高校、国家科技特派团,开展食用菌种植、电商运营等培训,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和“乡村工匠”。
现代农业铺新路
产业振兴,关键在于找准路子。
庙沟村地处秦岭腹地,林木资源丰富,气候温润潮湿,发展食用菌产业具备天然优势。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村党支部确定将食用菌作为主导产业。
“确定产业方向只是第一步,如何形成竞争力才是关键。”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村集体分散的资金与资源,先后引进三家龙头企业。如今,庙沟村已建成一条年产300万袋的菌棒生产线、22个养菌棚、187个种植棚、4000平方米的木耳晾晒场,配套冷库、烘干房和分拣包装生产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香菇大棚里,庙沟村二组村民宋乾兰一边麻利地拆着菌袋,一边笑着说:“以前种点儿地刚够生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儿干,栽种时剥袋,采摘时摘菇,我们俩一天能挣300多块钱哩。”
来自湖北随州的香菇种植户刘青松在大坪镇种植香菇已经3年了,每年承租20个大棚。“大坪镇现代产业园设施设备先进,配套功能完善,智能化程度高。这些大棚一年可栽种两季共80万袋香菇,每袋能产2公斤多鲜菇,产品依市场需求销往全国各地。”刘青松道出了在大坪镇创业挣钱的秘密,“这里空气水质好,我们在这引进培育的香菇新菌种,产出的香菇比一般香菇品种每公斤鲜菇多卖4元钱。”
庙沟村的现代农业产业还不止香菇。在产业园北侧,一片“农光互补”基地格外吸睛——成排的光伏板下,塔式木耳种植架整齐排列。“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模式,年增收21.5万元,木耳种植亩均效益提升40%。光伏发电每年为村集体经济贡献18万元收入,板下种植的黑木耳还能再盈利,实现了一块地两份收入。
目前,庙沟村形成了以现代农业“挑大梁”,多元业态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全村种植烤烟130亩、板栗450亩、核桃650亩、中药材120亩,外出务工创收2000多万元。村上通过指导群众种植苍术、白及等中药材,养殖土黑猪、土鸡,发展小田园、小加工、小商贸等,产业年人均增收3300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8000元跃升到去年的16000多元,村集体经济积累已达190多万元。
乡村治理有良方起来。村民们三三两两聚拢,妇女们踏着欢快节奏跳起广场舞,孩子们在健身器材间嬉戏玩耍。“以前天黑就关门,现在晚上广场上都是人,环境美了,人心也顺了。”村民侯大姐边舞动边说。
放眼望去,这样的变化正得益于村里一系列扎实的环境提升举措。村上建立人居环境巡查工作机制,以垃圾乱堆、污水乱排为整治重点,积极发挥网格员与村公益岗作用,通过“巡查+整改”的方式,整改问题60多个,整治乱点乱象23处,绿化800多平方米,安装路灯103盏。随着345国道和大凤路相继建成,岩屋河集镇改造提升工程完工,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庙沟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外观环境层面,更深刻体现在精神风貌上。
村里大力推行“红白理事会”制度,制定详细的办事标准和流程,着力破除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过去一场丧事办下来,少说也要五六万,如今在理事会的协调下,费用控制在3万元以内,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
新风浸润下,“邻里一家亲”蔚然成风。定期开展的“好婆婆”“好媳妇”“产业能手”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榜样引导村民向上向善。
前不久获评“好媳妇”的吕金莲,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着智力障碍的母亲和婆婆。每天端茶送水、洗衣做饭,耐心陪伴,她用行动诠释着孝老爱亲的美德。“谁都有老的时候,将心比心嘛。”吕金莲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庙沟村文明乡风的真谛。
在庙沟村,治理不是简单的管理,而是细致的服务。村“两委”建立起“群众需求清单”和“服务资源清单”两张清单制度,通过村干部入户走访、村民微信群收集、村民代表反馈等多种渠道,及时掌握群众诉求,再整合村里的人力、物力资源,精准对接需求。
“小到邻里纠纷调解,大到就业就医,我们都要管到位、服务好。”庙沟村副主任陶俊椒说,“要把服务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这样村集体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从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办理养老认证,到手把手帮助完成信息填报;从为在外求学的学子提前整理材料、代办贫困证明,到天气干旱时组织志愿者给烤烟种植户浇水……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庙沟村用心服务的生动见证。
从强班子筑根基,到现代农业兴业态,再到暖服务树新风,庙沟村以党建引领,走出一条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促进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的良性循环之路。
秦岭深处,秋意正浓;庙沟村里,希望正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