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柞水县

柞水推动木耳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1-17

来源:商洛日报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柞考察时,点赞“小木耳,大产业”。近年来,柞水县立足县情实际,把木耳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木耳产业从分散化种植走向规模化产出、由原生农产品走向精深加工的终端产品、从传统化管理走向数字化管理,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强化“五个引领”推动产业科学发展
  强化组织引领。成立了柞水县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及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电商销售3个工作专班,落实县委书记“产业链长”、镇办党委书记“主攻队长”、村(社区)支部书记“尖刀排长”“三长”责任制,木耳产业全要素覆盖、全方位保障的责任落实闭环体系基本形成。强化规划引领。精心编制了《柞水县木耳“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木耳产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实现“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品绿色化、服务信息化、品牌高端化、业态多元化”六化发展。强化政策引领。完善《木耳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木耳产业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19份,创新推行“资金切块下达到镇”“两借两还”“政府贴息”等模式,推广“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创新推出木耳“富民贷”,直接带动近1.4万农户户均增收3600元。强化科技引领。搭建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成柞水木耳菌种繁育及产品研发示范基地。建好用好柞水木耳质量安全云数据平台,实现木耳产业各环节全程可查可控可视。强化人才引领。引进了李玉院士团队,引进木耳专家20名、“三区”人才及科技特派员400多名深入基地跟踪开展技术指导,初步实现了干部学木耳、耳农懂技术、村村种木耳的目标。
  突出“五个承载”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突出园区承载。先后建设西川、金米两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柞水木耳U型产业带,建设钢架木耳大棚2519个、生产基地80个、专业村65个,建成年产2000万袋的菌包生产厂5个和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2条,引进中博农业等木耳龙头企业13家,柞水木耳“三带六区、专业村支撑、大户带动”的木耳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突出平台承载。持续加大木耳产业园、科技研发中心等“五大平台”建设,建设以木耳产业为主题的农业园区16个,木耳大数据中心、木耳交易所各1个。突出企业承载。扶持壮大木耳产业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3家、家庭农场96个,发展木耳示范种植户4186户,形成了以李玉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博农业菌包生产、木耳小镇体验等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突出项目承载。建立木耳产业项目库,争取科技项目75个7125万元,争取全省县域经济首位产业专项资金补助4500万元,先后建成5大标准化菌包生产厂、木耳精深加工等重点项目18个,策划包装了40个总投资158亿元的木耳全产业链发展项目,成功引进了25个总投资59.91亿元的木耳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金柞水木耳精深加工等项目即将建成。突出人才承载。在全县三大流域建成木耳创业孵化基地22个,培养木耳致富带头人628名。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培养本土人才420多名,进一步提升了木耳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做实“五个基础” 推动产业规模发展
  做优菌种生产基础。投入研发推广经费1300万元,选育适生优质黑木耳菌种5个,培育玉木耳、金木耳等珍稀食用菌新品种,完成地方特色菌种比对试验27个,建成5大标准化菌包生产厂。做大木耳栽植基础。采取吊栽、地栽和塔栽三种方式推进木耳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成百万袋木耳示范基地40个,行政村木耳基地覆盖率达100%,真正实现“一县一业”。做强产品质量基础。建立木耳生产和质量“两个标准”,检测、追溯、诚信“三大体系”,及菌包生产、吊袋栽培等“四项规程”,推动7家规模化经营主体进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立柞水木耳“二维码”全程溯源体系,认证绿色食品19个,柞水“黑木耳”产品获得GAP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做细新品研发基础。自主研发的5个黑木耳品种和金耳、玉木耳等新品种全面推广,成功研发出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木耳酱、木耳调料等产品22类98种。做精品牌营销基础。成功发布“柞水木耳”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了秦岭天下、秋雷等一批木耳子品牌。“柞水木耳”被纳入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入选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荣获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入选“十四运”官方特许商品,“柞水木耳”带动全县木耳销售率100%。
  补强“五个链条”推动产业高效发展
  补强设备端产业链。聚焦旅游、航空、休闲等食品生产,建设木耳乌鸡汤、木耳土鸭汤、木耳葛根羹、木耳荞麦羹等自热型旅游食品生产线4条、生产车间1.2万平方米,配套生产线设备5套,年产能达1.3万吨。补强生产端产业链。建成2个万吨废弃菌包加工综合利用生产线,年处理废弃菌包1.2亿袋、废弃菌渣6000吨,废弃菌包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补强加工端产业链。开发了木耳糖、木耳肽等深加工产品,木耳宴系列菜品200多个,策划包装58个总投资78亿元的木耳全产业链发展项目,促进了木耳由食品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和高端产品发展。补强销售端产业链。建立“政府+合作社+农民+电商+网播”五方联动营销机制,发展建设“三专一平台”、直销店98个,培育销售企业6家、电商主体190多家,在省内外开办木耳产品协作店41家。“柞水木耳”被认定为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和陕西省首批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首批100吨柞水木耳出口哈萨克斯坦,实现柞水农产品出口零突破。补强融合端产业链。大力推进木耳产业向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农旅融合纵向延长产业链,建成金米3A级景区,建成老庵寺木耳观光产业园、西川木耳小镇等木耳主题公园、休闲农庄、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促进木耳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一二三产协同发展。
  (柞水县发展改革局供稿)

  • 相关阅读
  • 柞水上半年县域经济稳中有升

      本报讯 (通讯员 程 鹏)今年以来,柞水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聚力抓项目、兴产业、惠民生,县域经济呈现出动能蓄积、企稳向好、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4....

    时间:09-05
  • 柞水提升法治宣传水平

      本报讯 (通讯员 梅林海)今年以来,柞水县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八五”普法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推进全县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柞水县围绕“3·15”国际消费者权...

    时间:09-05
  • 柞水培育多种夜间消费场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柞水县终南山寨景区,每周五晚上的篝火晚会准时开始,一瞬间,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游客向篝火周围聚集。升腾的火焰,欢快的音乐,点燃了游客的激情。   和着欢快的音乐,游客们围着篝...

    时间:09-05
  • 柞水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本报讯 (通讯员 刘媛媛 许广)日前,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2023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批准全国100个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地方政府支持保障有力、建设路径模式清晰、示范...

    时间:09-02
  • 柞水织密教育“护廉网”

      本报讯 (通讯员 赵 珍)今年以来,柞水县纪委监委根据清廉柞水建设要求,创新廉政教育方式,打造廉政教育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宣传活动,把好拒腐“廉洁门”,守好家庭“幸福门”。   开展互动式...

    时间:09-02
  • 柞水扎实做好古树名木保护

      本报讯 (通讯员 申 森)今年以来,柞水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古树名木科学管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开展全县古树名木摸底巡查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古树名木定期“体检”...

    时间:08-31
  • 柞水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强化发展支撑

      本报讯 (通讯员 周炆涛)今年以来,柞水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抓手,推行县级领导包抓、部门牵头主推、现场观摩、专项督查、定期评比、每周通报、跟踪督办等机制,全力以赴抓效能、...

    时间:08-30
  • 柞水加快提升产业引领力

      本报讯 (记者 谢 非 通讯员 党为)柞水县聚焦提升产业引领力,坚持聚企成链、集链成势,依托现有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全力打造产业集群,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传统产业提...

    时间:08-28
  • 柞水积极培育文化产业

      本报讯 (通讯员 黄 菁)近年来,柞水县以创建“国家文化先进县”为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战略,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正确研判形势,扎实开展工作,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柞水...

    时间:08-26
  • 柞水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本报讯 (通讯员 曹文宏 党营章)近年来,柞水县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和“法律明白人”培养两项工作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创建,...

    时间:08-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