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那您为什么不选择知名度很高的120回本,而要选择探佚学支持的110回本?
丁维忠:怎样改编《红楼梦》的后半部,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当年“悼红轩”网站做了两次网上调查,结果显示:赞成用后40回程高续本的仅有17.6%和15.4%,而赞成根据前80回伏线和脂批提示(即“探佚”)重新另写续剧者,分别占68.6%和72.5%。因此,本剧后半部的结局,决定不用现行的后40回,而按照曹雪芹原续的原意另行改编,以符合多数网友的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剧相对于影、视、戏、歌、舞剧《红楼梦》,乃是一部“新版”《红楼梦》。
北京晨报:程高本的续作影响深远,如何处理与原续这两者的关系呢?
丁维忠:确实有这个问题,程高本毕竟已经流行了200多年,已经形成了相当顽强的审美定势,也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拥趸。为了避免本音乐剧陷于无休止的争论,也为了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和对比原续和程高续书的不同,我决定干脆为本剧写了两个版本:把程高本的后四十回也加以改编。我的想法是两个版本都上演,做个对比,但究竟结果如何,还要征求专家顾问团和投资方、制作方的意见。
被篡改的《红楼梦》
随着红学研究的逐渐深入,程高续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的缺陷,也越来越受到不少红学家和读者的否定。所谓续本,必须要和前文能够续上,能够接榫,前文对于续文具有先决性、不可逆性。从这个角度说,程高本就有许多问题,甚至在思想内容上篡改了曹雪芹著作的原意。
北京晨报:为什么要还原曹雪芹原着的原貌?
丁维忠:程高续本流行200多年,当然有它的理由和价值。比如“黛玉之死”写得非常好,很感人,这是很多人认可程高续本的原因之一。但是随着红学研究的逐渐深入,程高续本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的缺陷,也越来越受到不少红学家和读者的否定。所谓续本,必须要和前文能够续上,能够接榫,前文对于续文具有先决性、不可逆性。从这个角度说,程高本就有许多问题,甚至在思想内容上篡改了曹雪芹著作的原意。
北京晨报:那您能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吗?
丁维忠:例子太多了。比如说第五回,荣宁二公的阴魂对警幻仙子说得很清楚:“吾家……运终数尽,不可挽回”。但是程高本后40回却把它篡改为“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这哪里是“不可挽回”?而是要恢复到荣宁二公的鼎盛时期。再如,黛玉之死:绛珠仙子下凡,明明是要“以泪还情”、“以情报德”,但程高续书把她改成“焚帕断痴情”,“怨恨”宝玉而死,这就变成“以恨还情”、“以怨报德”,这还是绛珠仙子吗?“断”了“情”还能叫“宝黛爱情”吗?再如甄宝玉的结局、贾雨村的结局、金陵十二钗的结局等,都和原着原意颠倒。所以说,写的虽好,续的不对,仍应加以否定。
突出表现“五大悲剧”
原着中所表现的五大悲剧,就是我想表现的:第一,宝黛爱情悲剧;第二,家族盛衰的悲剧;第三,女儿们命运的悲剧;第四,封建社会“末世”的悲剧;第五,宝玉理想的悲剧。宝黛的悲剧和封建家族的悲剧自不必说,女儿们命运的悲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个内容怎能不充分表现?
北京晨报:那您在新版《红楼梦》音乐剧中是如何还原曹雪芹的原着风貌呢?
丁维忠:原着中所表现的五大悲剧,就是我想表现的:第一,宝黛爱情悲剧;第二,家族盛衰的悲剧;第三,女儿们命运的悲剧;第四,封建社会“末世”的悲剧;第五,宝玉理想的悲剧。宝黛的悲剧和封建家族的悲剧自不必说,女儿们命运的悲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个内容怎能不充分表现?曹雪芹的原意如何呢?我们看看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之册放在“薄命司”,看似正册、副册、又副册共36个人,实际上代表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群芳髓(碎)”,这一内容是音乐剧必须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