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市场里采访大蒜交易各方的时候,有一个感觉,就是大家似乎不是再说大蒜,而是在说“股票”。
波段行情、买涨不买跌、买入拉升、利空利多、套牢等等用在股票和期货上的词语,全都被蒜贩子、中间商、炒家们放在嘴里。
由于大蒜自身容易储存、不易变质的特点,加上金乡这些年来大蒜交易市场规模不断发展,金乡已经形成了大蒜作为投资品的全部链条。
这个链条是这样的:蒜农把大蒜作为“投资标的”不断地从土地里生产出来;蒜贩子从分散的农户手里收购大蒜卖入“市场”集中;市场里的中间商有些类似股市里的“券商”提供炒蒜中介服务,帮助炒家代收代销代冷藏储存,大的中间商都修建有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冷库;资金成千万上亿的“大炒家”通过中间商买入或卖出动辄成百上千吨的大蒜,这样的大炒家基本都是外地过来的,包括福建、浙江、广东、河北等;蒜农和蒜贩子作为“散户”在行情火热时跟风炒作;大蒜地下电子盘交易助涨助跌。
大蒜的炒作路径往往是:炒家们看到有机可乘时,会通过中间商大量购进大蒜。除了市场上每天惯有的批发量和出口量,市场上的大蒜会被炒家们陆续锁进中间商提供的冷库里。这时市场上各种消息就极为关键,包括:下一年的种植数据、突发的自然灾害、新蒜的生长情况、大蒜出口的数据、国家的农产品政策等等,一旦这些方面出现异常情况,蒜价便开始上涨或者下跌。
在市场狂热时,比如2010年,当时每斤大蒜价格疯涨到六七元,很多炒家是直接炒作“冷库”,一千吨的冷库,上一个炒家可能以每斤3元花6000万元买入,再以每斤4元价格8000万元倒手给下一个继续看涨的炒家。买进与卖出间大蒜根本就不出冷库。
“去年的炒家赚钱的都是做短线的,五六月份2元左右的收购价,八九月份3元左右出货。亏损的都是去年3元以上买入,然后留到今年的炒家。很多是亏得血本无归,有的炒家亏得想跳楼!”金乡华胜蒜业业务主管李海波告诉上证报记者,有一个南昌的姓许的炒家,去年以将近4元的价格购买了两个1千吨冷库的蒜,有一千吨蒜在今年是被迫以6毛一斤处理掉的,损失超过5000万元。
炒蒜大鳄
炒作利润惊人
“去年外地炒家亏了不少,但亏得更多的是金乡本地炒家。”金聚缘蒜业经理闫启山告诉记者,金乡本地炒家往往都是几十吨、上百吨的炒作,资金量不大,都是看到市场行情起来以后跟风买入的,买入价格普遍都高,最终亏损严重。
“而且,去年部分外地炒家提着钱到金乡后,看到价格偏高,没有下手进场。到是去年本地人参与炒作的多,由于很多人都是把全部身家都放在里面炒,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抛售,但越是这样价格跌得越快,没舍得‘割肉’的炒家损失都很严重。”闫启山的话几乎跟说炒股票没什么两样。
多家中间商告诉记者,今年价格这样低,与本地人去年资金亏损大,今年不敢再参与炒作有关。
然而,今年如此低的价格,却吸引来了新一拨的外地炒家。
上证报记者扮作买蒜人,在市场的中间商那里认识了几个外地来的炒家。 今年的炒家可以分为两类:已经下手的和还在观望的。来自河北邢台的炒家老纪是属于已经下手买进的。老纪今年50出头的样子,外表看上去像一个穿着干净的农村老头,完全看不出是身价上千万的专门炒作农产品的“职业炒家”。他告诉记者,他老家河北邢台当年是种植辣椒的,他是靠倒腾辣椒起家的。这些年他辣椒、绿豆、金银花等等都炒过。他最新的战绩是在重庆炒金银花,40元一斤的金银花收购数十吨,最后75元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