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
本网讯 石磨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发明的。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把谷、麦等粮食的壳皮去掉并碾成粉,是一项很繁琐的劳动,自从有了石磨,粮食加工就变得容易多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祖祖辈辈的商洛人就是用石磨来加工小麦、玉米和磨豆腐的,伴随着现代面粉加工机械的发明、应用和普及,石磨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石磨是由石匠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开凿而成的。用作石磨的花岗岩并非到处都有,而是需要资深石匠对其外形、材质、纹理、硬度等进行认真考察才能选定。在我的老家,就没有这种花岗岩。那时候,家乡人一般是一个生产小队或十来户联合置办一副石磨。为了打凿一副石磨,往往由队长或威望较高的族人出面,在预先摸底的基础上,请上石匠、带上干粮走出几十里甚至百里之外,千挑万选,才能找到合适的石材。找到石材后,先由石匠就地凿成毛坯,再由人工搬运到家,然后由石匠用锤和钻慢慢开凿而成,也有在现场凿成才搬运回家的。
把选定的石磨毛坯或成品石磨从几十里外的山沟里以人工搬运回家,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搬运石磨时,必须兴师动众,最少需要16人,多则32人,其场面蔚为壮观。择定搬运日期后,须提前几天邀人,前一天备好干粮,对所邀人员进行分组,选定组长,大队人马于当日凌晨出发,到达目的地后,由队长或工头宣布人员分组和有关注意事项,然后开始搬运,一般是4人抬一扇,8人为一组,轮班换肩地抬,天黑以后才能抬回家。开凿一副石磨,工序十分繁杂,做工也相当考究,往往需要两名石匠耗费十天半月时间共同完成。在当时置办一副石磨,不亚于现在建造一座房屋。
石磨有大小之分,都是由上下两块经精心加工而成的圆形石盘组成,分别称为“上扇”和“下扇”,上下扇皆称“磨扇”,只是大石磨和小石磨的磨扇大小不同而已。新凿成的大石磨直径一般为八九十厘米,单扇厚度30厘米左右,重量150公斤以上;小石磨直径一般为四五十厘米,单扇厚度20多厘米,重量六七十公斤。两块磨扇上下对合,其中央部位凿有磨膛。上扇边缘十厘米以内凿有低于平面约一厘米的凹陷,用以堆放粮食而不使之流出,偏离中心部位凿有填加粮食的孔道,称为“磨眼”,大石磨有两个左右对称的磨眼,小石磨只有一个磨眼。大石磨上扇的边缘均匀地凿有三个与侧面相通的圆形石眼,用以维系穿插推磨木杠的绳套,小石磨上扇外侧凿有一个长方形的石眼,用以安装磨耳。磨眼与磨膛相连。在上下磨扇的对合面上,分别凿成上下对称、凸凹不平、排列有序、阴阳错落的“磨齿”。下扇的中心安置一根向上突出的木质立轴,称为“磨脐”;上扇的中心,则凿有能套在下扇磨脐上并套以铁套的孔,称为“磨脐眼”。使用时,使下扇固定,推动上扇使其旋转即可磨碎粮食。待加工的粮食堆放在石磨的上扇上,石磨的上扇在作旋转运动时,由于上下扇的磨齿相互咬合相错,因而形成很微小的升降运动,于是上下扇之间便出现了齿隙,这样,待加工的粮食就会通过上扇的磨眼不断进入磨膛,经碾磨之后顺磨齿自然流出,堆放于磨盘之上。
大石磨和小石磨的安放方式有所不同。安放大石磨需要有一处约四五米见方的平整场地或房舍。先在场地或房舍中央用青砖或石块砌成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台子,台子比石磨略大而又比磨盘小,高度约70厘米。再在台子上架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石磨盘,台子的中心与磨盘的中心要对齐,并且安放磨盘时要在台子的顶面上铺垫一层石灰腻子,这样就可以使磨盘平整地固定在台子上。磨盘的大小以四周超出石磨三十厘米左右为宜,磨盘最好是整块的石板,也有用两块拼起来的。磨盘架好后,要进行水平度测试,力求磨盘处于水平状态。之后,再在磨盘中央大于石磨直径的地方铺垫一层石灰腻子,将石磨下扇抬放到磨盘中央进行水平固定,除去石磨边缘以外的石灰腻子,最后将石磨上扇抬放到下扇之上,使磨脐与磨脐眼吻合即可。小石磨一般安放在室内,先由木匠根据石磨直径大小制作一副木质磨凳,磨凳有四条腿,其宽度与石磨的直径相当,长度约两米,高度约七八十厘米,石磨水平固定在磨凳中央,石磨后上方须有横梁,用以系绳固定推磨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