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耗资1.2亿元的史诗巨制《白鹿原》电影将在全国公映。电影《白鹿原》改编自我省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同名长篇小说。从平面文字到立体影像的漫长打磨岁月中,原着《白鹿原》恢弘的史诗气质和因电影拍摄经历的几番风雨反而使它赫然夺目,激荡起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在赚到了足够的“注目礼”后,《白鹿原》电影终于要拉开幕布。
诞生20年期待终将面世
《白鹿原》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自诞生之日起就陷入了无休止的争议之中,而它的电影改编之路也同样布满了坎坷跌宕。1992年,《白鹿原》小说甫一出版,立刻引起文坛震动。当年,小说改编电影的立意提上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日程,但直到2000年,版权归属和导演还未能确定。从2002年起,《白鹿原》先后经历了投资方撤资,筹备9年8易剧本5换导演拍摄3年的艰难历程。投资方由西影厂变为陕旅集团,导演从张艺谋、李安、姜文最终确定为王全安,田小娥由章子怡、范冰冰变成张雨绮,白嘉轩由葛优变成张丰毅。2011年8月,电影完成3个半小时初剪版。2012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上,删剪为160分钟的《白鹿原》荣获最佳摄影奖。同年3月31日,电影拿到公映许可证。
新时期以来,还没有哪部长篇小说的改编受到过《白鹿原》这样的挫折和重视。自《白鹿原》出版之后,陆续以长篇连播、秦腔、陶塑、连环画、话剧、方言广播剧、舞剧等艺术形式表现,但这部史诗巨著的银幕之路,却步履蹒跚的走了20年,才终于尘埃落定,将于2012年9月13日在全国公映。半个世纪“民族变迁
影片将50万字书写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凝炼在160分钟的动态影像中,讲述了白鹿村两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在截然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冲突融合中,以白嘉轩和鹿子霖为核心的白鹿两家祖孙三代恩怨纷争的故事。这是一部描写陕西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透过银幕,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变革,浓缩为渭河平原上白鹿原这个村镇里两个家族、两代子孙的矛盾纠葛和恩恩怨怨: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血雨腥风,剑拔弩张,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在精心布局的巨幅画面上,即将演出一幕幕惊心动魄、振聋发聩的人生活剧。
据悉,《白鹿原》的正式上映版本中,一些尺度较大的镜头得以保留,演员对白全部采用地道的陕西方言。这将是一部思想深度、黄土文化、画面质感共融的现实主义影片。尽管电影片长从最初的3小时40分钟,到公映时的2个半小时,但导演王全安回应,剧情依旧饱满精彩,“我本人很喜欢”。
剧情实力派精英大集结
2010年9月,导演王全安携八大主演集体亮相,几番变化的主演阵容最终敲定。凭《图雅的婚事》力擒金熊奖的陕西籍名导王全安执导,汇聚了张丰毅、刘威、吴刚、段奕宏、郭涛、成泰燊等众多实力派硬汉,而备受关注的女主角田小娥将由张雨绮扮演。此外电影美术设计大师霍廷霄、配乐赵季平、德国摄影师卢茨·赖特迈尔等重量级幕后主创的相继加盟,一流的班底,过亿的投资,影片的品质令人充满期待。
在《白鹿原》首发的剧场版预告片中,张丰毅领衔的“白嘉轩教子”桥段霸气开场,配合节奏强烈的音乐,揭开了女主角田小娥与黑娃、白孝文、鹿子霖三个男性的复杂情感,平行交织的画面炽烈而充满激情。恢弘的麦浪、震撼的爆破、激烈的冲突交替出现,将浓烈的陕西民族风貌,和一个个活生生地在黄土地上刨食的面孔和肉身活脱脱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据了解,电影《白鹿原》在试映初剪版后,各位演员的诠释得到了原着小说作者陈忠实和数位名人学者专家的肯定。除了老戏骨张丰毅、吴刚、刘威等获得如云好评,张雨绮也收获赞美之声,称其对女主角的曲折人生和复杂个性拿捏合理,肖云儒更称其表演“好得让人意外,把人物内心的苦恼和困扰表现得很真切”。
阵容 风格关中文化崭新表达
与第五代导演出品的那些标杆性作品类似,乡土气息浓郁的《白鹿原》,不仅是史诗的,而且是民族的。片中的陕西民俗和场景非常讲究,黄土地、田间割麦劳作的农民、嘹亮高亢的秦腔、破旧的古戏楼、粗犷的大海碗,以及浓重的陕西方言,还有镜头下反复出现的苍苍莽莽的渭河平原。这种民俗语言是从本土的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从而将陕西民族风貌自然的展现出来。
《白鹿原》这部电影在环境空间的选择,地域生活场景的展现,乃至人文风俗和文化景观的呈现,甚至是在方言的绝对使用上,都在表达这样一种态度:这是关于“这里”的电影。这种“地域性”有其独特的美感,会使观众从内心深处自发生出原始的力量,当然,绝不仅仅是在电影中简单地嵌入民俗元素和中国符号。这部电影对于文化特色的凸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雕琢得异常精细,极具地域文化特色和典型的秦地风格。
《黄土地》片尾有段惊世骇俗的万人祈雨,《红高粱》里有抢婚与祭酒,《白鹿原》里也有许多类似的民俗展示,但它不是符号化、概念化的,戏台和各种陕西民俗曲艺时常作为环境背景和声音背景出现在影片中。祠堂、族谱、方言、秦腔都为这部电影烙下“崭新”的民俗标签。(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