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西安娃拍留守儿童纪录片 威尼斯电影节获大奖

2012-09-19 15:33:07 来源:

 1.jpg 

        王兵:纪录片导演,1967年生于西安农村。1995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1996年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现生活于北京。在独立拍摄影片之前,王兵相继在电视剧《校园先锋》、故事片《变形记》中担任摄影。1999年起,开始执导独立制作纪录片《铁西区》,历时4年最终完成;此后,他相继拍摄了《和凤鸣》《无名者》《煤钱》等纪录片。

  近日,讲述云南偏远山村里三个留守儿童的纪录片《三姊妹》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上“地平线单元”大奖,这也是继《白鹿原》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摄影奖之后,华语影片在今年三大电影节中的唯一收获。

  在捧走威尼斯电影节奖杯后,导演王兵又转战多伦多电影节。近日,记者拨通了身在多伦多的王兵的电话,请他浅谈了《三姊妹》的创作过程,以及这些年来他对纪录片创作的感悟和体会。

  《三姊妹》是一部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品:一贫如洗的三姊妹,相依为命地生活在小山村。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自由和向上的精神。影片延续了王兵一贯的原始纪实风格,没有任何外力的修饰渲染,基本上就是一部纯粹的150分钟原生态影像。王兵对此片的解读是:这是一个既凄美又浪漫的故事,与以往他拍摄的纪录片有所不同,虽然没有修饰性的剪辑,但却非常现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姊妹》就是一部诗意的电影。”王兵说。

  记者:为什么拍这三姊妹?

  王兵:在2009年的时候,我到云南去给我一个已故的作家朋友上坟,他已经去世很多年了。在回程的路上,我路过那个村庄,就遇到了这三个孩子,她们当时就在路边玩儿。我当时饿了,她们就让我到她们家吃饭,到了她们家,我真的很吃惊,什么叫一贫如洗,我此刻才明白了这个成语的含义……老大英英那时候才7岁,她就在她们家的火塘里为我烧了土豆,这个举动真挺感动我的。后来在2010年,我在巴黎做完一个作品,一个法国电视台的制片人找到我让我帮他拍个片子,这三个小女孩的形象就立刻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记者:拍了多久?

  王兵: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总共拍摄了5个月,但是分3次拍摄的。三姊妹因为没有母亲,父亲也外出打工,她们不上学,每天在山间放牛牧羊,干各种农活,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艰难。还记得我们每次去都住在她们的邻居家里,因为她们的家实在没有可以让我们住的地方。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的生活也蛮苦的,也是上山放羊,是不是在三姊妹的身上找到了某种关联?

  王兵:不完全是自己吧,当我看到这三个孩子的时候想得特别多,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童年,也会想到在我们周围生活的一些人的童年。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记忆,这三个小孩身上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生活特征,她们有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童年生活,你能够看到很多种感情,比如姐妹之间相互的照顾,那种相依为命,人之间的那种关爱,虽然是生活艰辛的童年环境,但也有那种浪漫。

  记者:能解释一下浪漫的含义吗?

  王兵:人在生命初期,他是向上的,正在从小往大生长,在这个时期所遇到的苦难折磨,他都不会觉得是一种悲伤,他都应该是一种很轻松、不惧怕的状态,所以你看,小孩儿面对压力,虽然也哭过,也闹过,但最后还是会无所谓,所以我觉得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浪漫的童年,因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命表现。当人进入成年之后,逐渐变成老年的时候,它的生命是向下的,那种压力感和无力感是不一样的。

  记者:你既拍了群像式的《铁西区》,又拍了独角戏般的《无名者》《和凤鸣》,你认为哪个相对来说难度更大些?你更青睐于哪种表达?

  王兵:我没有这样的挑剔,我爱我的每部作品。其实,每部作品都是我对每个阶段的不同表达和经历,包括那个时期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很难去比较。这部《三姊妹》很凄美,很现实,是整体压抑状态下的活剥。因为它整体很舒展、流畅,不是修饰性的,而是严实的剪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姊妹》是一部诗意的电影(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