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在《水浒传》主题论坛会上表示:如果重评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很可能被踢出局,《金瓶梅》则应该入选。
话题一出,引起学者和网友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四大名著本非严格的文学史概念,甚至比不上唐宋八大家的严谨,如唐宋八大家,大部分人认为可以代表唐宋散文的成就,但是依然有争议。其实,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没有必要去拿它衡量明清文学的成就,不论是四大,还是几大,都只是一种说法,《金瓶梅》当然可以入选,但未必一定就要四大。传统小说在今天的困境在于,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明清小说不仅是过去的遗产,实际上它一直在参与当代文化现象的建设,是现代文化所不能回避的。”
网友们对于四大名著的问题讨论也很精彩,纷纷列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也有网友认为:四大名著应该有当代的作品,如《鹿鼎记》、《杜拉拉升职记》等应该进入四大名著。
对此,晨报采访了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孙郁表示:“评几大,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习惯,各个时代的不同,人们评价的眼光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要达成一个共识,恐怕很难。”
评几大难以概全
北京晨报:对于重评四大名著的说法,您怎么看?
孙郁: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维,习惯评价几大,四大、十大、八大等,各个领域都有,比如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再如唐宋八大家、燕京八景等,其实燕京何止八景,唐宋也不止八大家,这种评价、选择更多是后人对于前人的一种习惯性总结,很难真正全面涵盖,多是见仁见智,各有不同。另一方面,“五四”以后,人们开始重新发现明清小说,眼光与传统已有不同,但是能否达成共识,这很难说。
北京晨报:讨论引起了许多人对于明清小说的重新评价,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等,对于这些名著,您有何评价?
孙郁: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也会各有所得。就我个人来说,还是很喜欢《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对于认识历史有很好的价值,把传统中好的坏的都写出来了。《金瓶梅》的审美价值则很特殊,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失望,是一部忧患之书。还有一些其他的作品,也都各有特点。
北京晨报:有没有您最喜欢的?
孙郁:我最喜欢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本书对于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风气的描述让人震撼,它写出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的无用,对后来鲁迅这一代作家影响非常大。《聊斋志异》也不错,这本中国民间的奇幻小说,想像力非常丰富。此外,还有些总体水平不太高,但也不乏精彩之处的作品,如陈天华的《狮子吼》,其中有一些章节非常好。
孙郁:传统中也有外来文化
近年来,国学被许多人一再提倡,但是作为文学的经典——小说,引起的关注并不多。这一次学者提出重评四大名著,使人们重新瞩目传统小说。
有批评者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理念来自西方,和传统小说完全不同”,那么在今天,又如何对待传统小说?孙郁说:“文学从来都是开放的,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也是如此。完全放弃传统小说不可能,但是完全回到传统小说也不可能,未来的路,应该是融合。”
传统文人太功利
北京晨报:有批评认为传统小说价值不高,传统小说更多是后人赋予的价值,在当时并不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您怎么看?
孙郁:首先,传统小说在当时代确实很难得到主流知识分子认可,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它的价值不高。实际上,中国文学,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起源于民间。很多明清小说都是说书人创作,后来经过文人的整理。其中原因,我觉得是中国的读书人功利性太强了,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关注更多的是上层社会,对于底层的民生关注太少。往往只有那些失意的读书人才会去关注底层生活,他们的写作也并不为版税什么的,更多是一种超功利的,这种超功利的写作,不被上层阶级所重视,但是总能够出现伟大的作品。实际上,伟大的作品大多都是从底层出现的,是描述底层人群苦难的,古代如此,近代也是,比如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