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但是唐诗宋词,最后也都被主流知识分子所认可和使用了。
孙郁:确实如此,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从底层到上层,再到宫廷,比如京剧,本是民间意识,后来徽班晋京,成为上层流行的艺术。中国的文学也都如此,底层流行之后,逐渐被文人所雅化。但是一雅化,就往往变得假了,没有了草根时代的那种力量。
来自西方的现代小说
北京晨报:小说是否也是如此呢?在今天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是否也是雅化的结果?
孙郁:当代小说和传统小说其实并不是渊源相承的,形式和理念主要来自西方。从形式上来说,刚开始中国人并不会写西方的小说,很多人学习日本,但是日本本身也是学习西方的,日本一些知识分子尝试用西方小说的形式去表现对日本生活的感受。后来这种形式也影响了中国的学者,如鲁迅那一代人,他们找到的方式是写乡土。在理念上也与传统小说不同,1918年胡适写了一篇文章说什么是现代短篇小说,这篇文章中就谈到了许多现代小说的理念,结果没多久,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出来了,比胡适说的更进一步。
北京晨报:那么是否可以说传统小说对现代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呢?
孙郁:当然不是没有意义,可能今天的人们很难再像传统时代那样写小说,因为语言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等,传统小说叙述方法中的古典韵味很难再有,但是传统小说蕴含着中国人基因里最生动的感受,它不仅是历史,也是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不能忘却的东西。
新时代并不拒绝传统
北京晨报:很多网友讨论名著,觉得应该把《鹿鼎记》、《杜拉拉升职记》等放在里面,似乎读传统经典的人已经不多了?
孙郁:年轻人的阅读我不太了解,说不好他们都读什么书。不过我觉得阅读是自由的,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不同的书,各有它的长处,读者可以在其中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审美情趣,不必去要求一定要多读什么少读什么。
北京晨报:这些年来一直有人提倡读经,是否未来也会有人提倡读传统小说呢?
孙郁:提倡当然可以,年轻人应该读一点儿传统小说,但这不应该是强迫性的。实际上在今天,传统小说也并非真的消失了。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家,他们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小说的写法,从传统小说中借鉴一些优秀的东西,比如莫言、贾平凹、刘震云等,他们的作品不少都带有传统小说的一些特征,读起来感觉也非常好,并且也有非常多的人喜欢。所以说,现代小说虽然其形式理念最开始是来自西方的,但是也并非全没有传统的东西,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借鉴和学习。
文学要不断融合
北京晨报:现在很多人都在提倡回归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小说是否也可以呢?
孙郁:谁也回不到过去,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回到过去太难。但是应该借鉴,好的东西总是有价值的,不应该放弃。而且传统也有老传统、新传统,“五四”以来的文学也是一种传统。这些老传统、新传统中都有好的东西,也都有需要注意的问题。未来的文学,一定是各种都有的,新的、老的,传统的、现代的,中国的、西方的,不会是单一的形式。
北京晨报:会不会有一种我们所独有的东西呢?
孙郁:从来没有什么是独有的。传统文学就是独有的吗?也未必,比如说书、戏剧、古典小说等,这些大都和佛经的翻译有关。再往前《诗经》、《楚辞》是独有的吗?那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所以,不要把传统当成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一开始就如此的,传统本身也是自己的经验和外来文化不断融合形成的。而且,文学本身也是开放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如此,没有哪个是封闭的,他们都在学习其他文化优秀的地方,不断地融合,汇成一炉,我们的文化也应如此,这样才会有更好的作品,更好的作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