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作家、出版人、词作者、导演、编剧等诸多角色于一身的郭敬明,于近日高调宣布进军国际版权引进领域,首批引进推出澳大利亚著名青少年作家莫里斯?葛雷兹四部曲作品:《Once》、《Then》、《Now》、《After》(《往事》、《彼时》、《此景》,《余声》)。
提及此番决心进入国际版权领域的缘由,一直对国内原创青春文学情有独钟的郭敬明直言道:“我是怎么想起来,要涉足国际版权这一块领域的呢?说起来,连我自己都觉得有一点不可思议。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汉语书写一直以来占据绝对的压倒性地位,倒不是我觉得国外的小说不好——相反,有那么多经典而恢宏的大作,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无数次的震撼我。然而,我打心眼里喜欢的,还是中文字句中那种千回百转的曼妙语感。所以,尽管有很多次机会进入国际版权领域,但一直都没有一部真的打动我的小说,直至遇到《Once》——我们把它翻译为《往事》。”
《往事》四部曲以一名犹太孤儿菲利克斯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犹太人大屠杀时期那段惨烈的历史。但和所有二战时期作品不同的是,主角菲利克斯从未意识到是自己的宗教和种族导致了自己悲惨的命运。他是一个热爱幻想的男孩,一个总是在书本中寻找慰藉的理想者,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对整个世界美好的愿望。当这种天真与纯粹被鲜血淋漓的现实一步步地残忍撕裂,菲利克斯所面对的,是一个在书本中从未存在,自己也从未想象过的,一个惨绝人寰的真实世界。菲利克斯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地踏上死亡征途,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那个他从火场中救出的小女孩塞尔达能够活下去,波兰小孩菲利克斯在纳粹的利爪下小心行进,逃离孤儿院踏上了寻找父母的路途。面对悲怆的命运,唯以勇敢才能抵抗。这个10岁的犹太小男孩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世界怎样绝望,爱和善良都是永不枯竭的正能量。
郭敬明称,“我在除夕夜的时候读完了校样稿,窗外的鞭炮声仿佛呼应着故事里的轰隆隆的战火炮响——是的,作为畅销的青少年作家,莫里斯没有选择理所当然的青春成长、酸涩恋爱、友谊梦想,却选择了“二战”这个凝重而又严肃的主题。似乎按常理,这样的题材很难在读者群中得到广泛反响,但这本书在海外市场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巨大成功。这是一个带有巨大魔力的故事,因为它的每一段文字,都读起来太纯洁,太美好了,仿佛一枚让人都不敢用力抚摩的水晶羽毛,美得让人动容,让人落泪:菲利克斯对这个黑暗而血腥的世界,充满了最美好的期盼。”
郭敬明认为,如今的中国出版市场,大量充斥着奇幻爱情冒险疼痛成长等主题作品的青少年文学,青少年们的阅读,不应该只是如此单调。“《往事》所流露的浓厚人文关怀和悲悯气息,在众多封面绚丽的著作里,显得罕见而又孤单,但我相信它。”
《往事》(Once)的结构极其精妙,全文几乎是主角——小男孩菲利克斯的喃喃自语,他用一双纯真的眼睛看着眼前在炮火中分崩离析的世界,他的情绪在几亿人类面前是如此渺小,然而,作者却用生花妙笔,在方寸之间展开了一个纵横开阖的舞台世界,我们看着他在大时代悲惨的命运中浮沉不定,每遇险境都让人屏息,每一次脱险又不禁想让人为之振臂高呼。
莫里斯独特的叙事手法在读者与故事之间创造出了一个双重镜像:我们一边和故事里的菲利克斯在看上去充满希望的世界里一起冒险,一边却能够清晰感知到现实的残酷无情,有一双叫做命运的大手,分分钟都能把这些小孤儿撕成碎片。随着情节行进,难免让读者在悲痛与欢笑中辗转反侧,而这正是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
该作曾经在澳大利亚囊括安徒生奖(意大利)、德国青年文学奖等12个最佳图书奖项,被誉为“二战伤痕文学新经典”。《澳大利亚人报》(The Australian)的资深书评人评价《往事》四部曲: “莫里斯?葛雷兹曼掌握到了将现实变化为故事情节的精髓,让悲痛与笑声不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