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渊明”即东晋大诗人陶潜,他任彭泽(今属江西省)县令仅81天即辞官归隐。后句补写辞官的原因。据官史《宋书·陶潜传》记载:“(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归去来”,指陶渊明的旷世之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译成白话就是“回去吧”。“辞”是近于赋的一种文体。“不与世相逐”,是说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随波逐流。督邮,官名,始置于西汉中期,是各郡的重要属吏。职责是代表太守巡行属县,督察长吏和邮驿,宣达教令,兼司捕亡等。李白这里其实是自比陶潜。李白曾于唐天宝元年(742年)42岁时被玄宗李隆基召入长安充待诏翰林之职,年余即辞官离京而漫游天下。他和陶渊明遭遇一样,志趣相投,都是淡泊仕宦的人。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此句是说:因为担心去响山上没有酒饮,于是相约州牧作伴同行。“杯中物”即酒。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本州”即唐时的宣州、今之安徽宣城。“州牧”即指宇文太守,但宇文太守此日并未与作者同登响山,他与崔成甫登的是敬亭山(见下文解)。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白衣人”指送来酒的人。典出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恭帝》:“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黄花菊”指菊花酒。古人于重阳节必饮菊花酒。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不得意”与 “虚过”二词自有潜台词,言重阳节过得并不称心满意(此说或指未曾与崔成甫、宇文太守同享重阳登高之乐,见下文解)。“重阳”,九为阳数,九九相重,故曰重阳。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此句写登山前相约相等。“题舆”,在车子上题名留下尊座,也泛指留座。“舆”,泛指车,此指牛车。《北堂书钞》引谢承《后汉书》曰:“周景为豫州刺史,辟陈蕃为别驾,不就,景题别驾舆曰‘陈仲举(陈蕃的字)座也’,不复更辟,蕃惶惧,起视职。”“何俊发”应不是人名,是作者自问自叹。意思是说:我何必突生留座的兴致!疑为作者行前为某俊杰之人留下尊座而某人终未如约前来。“城南期”,约定在宣城城南相会。作者为其留座的人也许是崔侍御和宇文太守。崔侍御据今人郁贤皓考证即崔成甫。崔成甫,长安人,开元中进士及第,任秘书省校书郎,转冯翊县尉、陕县尉,后摄监察御史,天宝五年(746),为李林甫所排挤,贬黜湘阴,干元元年卒(从今人郁贤皓《李白丛考》)。《李太白集》有李白酬赠崔侍御诗11首,李白还曾为其诗作过序,可见两人交情不薄。但李白登响山同日又有《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二首》诗,可知此日崔侍御与宇文太守游的是敬亭山,李白与崔侍御九日并未同登响山。至于宇文太守其名,未详。
【筑土接响山,俯临宛水湄。】“筑土”,筑起土台。是新近所筑,还是早年所筑?未详;或指堤堰。“响山”,因其南有响潭,故名。唐大臣权德舆有记曰:“响山,两崖耸峙,苍翠对起,其南得响潭焉,清泚可鉴,潆洄澄淡。”《方舆胜览》:“响山在宣城县南五里。”《一统志》:“响山在宁国府城南五里,下俯宛溪。”《宣城县志》:“响山距城二里”。今《宣城市城区地名规划》:“响山位于气象局东南高阜……东南端俯临山下宛溪和青溪。”“宛水湄”,宛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