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向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赵 玫(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作家)
何 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谭好哲(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核心阅读
好文学不能仅仅是宣传教化,但仅仅承认人的欲望、调动与激发人的欲望、描述与放大人的欲望的文学,当然不能算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文学
写作对象有很多,但其中显然有大与小的区别、重与轻的差异。狂波巨澜远胜于杯水风波,鼓角争鸣远重于风花雪月,是不争的事实
那些已经被作家塑造出来的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如何被研究界“再发现”,进而被国民意识到而成为精神建构和自我仿效之“新”,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文艺创作对于时代、国家和人民承担着沉重的责任,有筋骨的文学创作才能真正起到启迪民智、鼓舞民心、提高人民精神境界的化育作用,成为铸造灵魂的工程
张江:“有筋骨”的文学就是有精神力量的文学。筋骨与题材无关,大江东去、金戈铁马的宏大叙事可以成就筋骨,表现草木之微、花开花落的小叙事也可以筋骨毕现。筋骨也与风格手法无关,豪放硬朗可有筋骨,婉约细腻也可有筋骨。关键是作品在精神上能不能站起来、立得住,能不能给人启迪和力量。
文学要给人正向的力量
朱向前:作为人类精神活动高级呈现形式的文学,对人的灵魂始终有拯救、提升与引领的作用。道理很简单,人是有欲望的,所谓七情六欲、“食色性也”,而欲望又是难以满足的,所谓欲壑难填。因此,好文学不能仅仅是宣传教化,但仅仅是承认人的欲望、调动与激发人的欲望、描述与放大人的欲望的文学,当然不能算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文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华文化才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鲁迅先生才坚持认为“文学是照亮国民精神的灯火”,人们也普遍接受“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说。
毋庸讳言,30多年来的市场经济确实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极大地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也在文学中留下了一道晦暗的阴影,在不少作品里,功利主义、市侩主义甚嚣尘上,缺乏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的观照升华。这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跟着感官走的文学,很难给人以希望、信心、鼓舞。
正能量源自何处?源自精神。精神源自何处?源自信仰。信仰培育精神,精神产生力量。什么样的价值观培养什么样的信仰。是的,信仰不能兑换金钱,但能兑换幸福;不能带来快感,但能带来激励;不能提升品位,但能提升灵魂。人无法单靠信仰生存,但脱离信仰也一定活不出滋味。语言华丽、技巧炫目、情节刺激而不感人,如嫫母衣锦;仅仅感人却无法令人明理,如隔靴搔痒;令人明理却不信服,如霸王举鼎。
真正吸引人、感动人甚至说服人而且又传达和弘扬某种价值观的艺术作品才能算是成功。在这方面,美国文化的代表好莱坞大片,值得我们三思。无论是《珍珠港》《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还是《变形金刚》《2012》《阿凡达》,其中都渗透着美国价值观,巧妙地利用商业和高科技唱出美国精神的赞歌。
我们的文学,所需要的是唱出中国精神的赞歌。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代表着一种深厚的传统;近代100多年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了一种现代精神。我们需要这种精神来净化灵魂,弘扬正气,振奋力量,坚定信仰。
拿什么奉献给人民
张江:古人讲要“笔能扛鼎”,意思就是说笔端要有雷霆之力。作为文学创作者,笔端的力量从哪里来?我的观点是,作家离地面越近,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他的创作就越容易找到力量的源泉。世间万象,纷繁驳杂,尤其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丰富性、复杂性超越既往,作家怎么选择,目光投向哪里,志趣寄托在哪里,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作家的品位和作品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