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文学的筋骨和民族的脊梁

文学的筋骨和民族的脊梁

2014-12-30 09:28:09

来源:人民日报

  赵玫: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读者的需求五花八门。但丰繁的生活中,主旋律是改革的现实、奋进的姿态;多样的需求中,最需要的是理想的徜徉、精神的鼓舞。在这方面,已故作家贾大山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他多年来深深扎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生活,这使他的写作洋溢着人民性,在日常化的细节描写中折射世情百态与社会万象,同时又以幽默的情趣表达臧否。这样的文学,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人民的心声与时代的情绪,正是人民所需要和喜欢的。

  对于作家来说,可以选择的很多,可以写作的也很多,但其中显然有大与小的区别、重与轻的差异。狂波巨澜远胜于杯水风波,鼓角争鸣远重于风花雪月,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前者显然更有分量,更具力量,更能发挥鼓舞人、感奋人的作用与功能。

  对作家而言,了解时代的风尚,把握社会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心声,是最为需要和最为紧要的。我们只有把民众的思考、情感甚至困惑真实地表现出来,才能和他们心心相印,成为朋友。我们只有满怀深情地深入到民众之中,才能在写作中把握当下社会生活的脉搏。我们只有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当作创作的主体,才能在写作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我们要把最美好的情感送给读者,让人们能够看到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更多的读者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我们置身于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的发展,物质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为思想的活跃、写作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态度。所以,将什么样的作品奉献给读者,沉淀给历史,就成了每个文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实践的使命。

  塑造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

  张江:有筋骨的文学,需要有筋骨的文学人物作支撑。综观近年来的文学创作,人物形象塑造有畸形化取向。要么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要么狡黠阴险、心狠手辣,颓废和腹黑成为当下文学人物的流行面孔。我们不是说这类人物形象不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是说不能让这类形象成为文学的主流甚至全部。与此相比,我们更需要塑造时代的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

  何平:即使不从世界文学的谱系看,“着力塑造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鲁迅的《理水》、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等,这些小说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家们敏锐捕捉到他们所处时代中那些正在孕育、生成和成长的民族脊梁式的新人,感应到时代对“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的召唤,进而去发现、命名和书写这些文学新人。

  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有这样的发现之眼。而从他们的创作实践看,“新人”之“新”,一方面可能是新时代赋予的新创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们民族固有精神品质绵延、注入当下和未来的一种激活和再造。有一个问题必须澄清,强调文学着力塑造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不能简单化地理解为只能写正面人物、英雄人物,甚至写“高大全”式的人物。我们不能天真地以为一个时代的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是可以由某一个作家“集成式”“一次性”完成的,事实上,是那些堪为“民族脊梁式”的品性分散在一个个作家笔下的人物身上,这些人物汇合起来恰如璀璨星空。

  “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不是向壁虚构,而是需要作家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去挖掘和发现。今天强调着力塑造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应该意识到文学生态、文学观念以及艺术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从整个文学生态上看,当下不只是“民族脊梁式的文学新人”式微不振的时代,也是整个“文学人物”式微不振的时代:作家不把塑造经典人物作为毕生的志业,对作家塑造的文学人物形象的萃取也不是文学研究用心用力的领域。如果往深处看,这种式微不振也与知识界整体性的精神衰弱密切相关。自我矮化的精神品格,丧失独立价值立场和精神支援的媚俗趋世,使得作家很难从深度和宽度上思考和把握所处时代之“新”与“旧”,自然也不能将笔下的文学人物安放在一个有深度和宽度的历史和现实交汇的时代。

  • 相关阅读
  • “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30名候选人公示

      光明日报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李慧、鲁元珍)经过专家评委投票评议,“2014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30位候选人已产生。  经专家评委、相关部门领导、光明日报各地记者站推荐和自荐等渠道推举,活动组委...

    时间:12-3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