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的读书人多了,报刊媒体上倡导全民阅读的声音响了,各种荐书书目看不过来了,众多民间图书馆、绘本馆、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全民阅读的路还很漫长
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全民阅读的软硬件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这将成为制约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瓶颈。
其中突出的问题,一是阅读公共资源亟须增加。例如,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这和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2.5册图书馆藏书量、图书馆最佳覆盖半径和服务读者数量等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二是重点人群阅读亟须保障。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阅读资源和阅读习惯地域性差距较大,兼之全国共有2.9亿进城务工人员、6100余万农村留守儿童、8900万残疾人(其中视障残疾人1200万人),公共阅读设施现有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社会阅读氛围亟须引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虽便捷普及,但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书店面临人力、房租的压力而生存艰难,城市阅读生态堪忧。
四是全民阅读体制机制建设亟须加强。全民阅读工作涉及面广,但中央层面还没有建立全民阅读协调机制,无法形成合力,长期、持续深入开展的动力明显不足。相当多的省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缺乏财税政策支持,甚至没有全民阅读工作经费,无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全民阅读的未来令人期待
读书的力量无处不在。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屡屡强调读书的重要,“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总书记的澳门大学之行,更是以典籍为礼赠予横琴岛的师生,其中寄托了他鼓励大家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基因更多的情怀。我们殷切期盼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全国重大全民阅读活动,成为我国全民阅读的形象代言人,引领全民阅读。中央领导由读书所蕴蓄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必将极大地激发青少年对于阅读的热情,并成为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动力。
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需要建立长久而稳定的体制机制保障。据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
一要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工作协调机制,引领全民阅读。
二要加大全民阅读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和税收优惠力度,转变公共财政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全民阅读。
三要全面加强阅读设施建设,创新阅读指导和服务方式,建立阅读推广人队伍,加强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覆盖城乡、便利实用、服务高效的公益性阅读设施体系。
四要保障重点人群需求,突出儿童优先原则,重点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全民阅读工作,促进全民阅读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数千年来,一部中国的阅读史,也是一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历尽沧桑而不曾断绝的中华文化成长史。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的民族文脉,都在成长的长河中流淌、沉淀。今天,我们促进全民阅读,旨在促使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读书人,让每个人的真、善、美和创造力,通过阅读而不断蔓延,涓滴凝聚,为子孙后代汇集成浩瀚雄浑的文明之洋、心灵之海,潮汐奔涌,推动“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