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历史剧更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统一。
每年的历史剧都是令人瞩目的重头戏,2014年推出的《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红色》《红高粱》等,在叙写历史方面各 有侧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新的突破,对一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呈现更加注重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统一。历史剧的艺术品质得到显著提升,以《北平无 战事》为代表的作品,更是体现了近些年国产电视剧所能达到的较高水准,该剧准确把握了市场和大众的审美需求——用英雄叙事的传奇性与平民偶像的亲和力提升 了播出效果。这些作品的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还是重视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故事,一剧之魂。好的历史故事在坚持应有的艺术品质之下,应该沿承深厚的中 华文化血脉,不放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迎合快餐文化的“一次性消费”,这是优秀电视剧应该坚守的文化底线。
总而言之,2014年的电视剧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脉搏中积极向上的内涵,各类题材的创作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追求美好的愿望,开始了向电视剧审美本性的回归。不难看到,精品力作将成为主流。
创作短板日渐凸显
就数量而言,我国早已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从2010年以后,即以稳定的数量均衡发展,年产量1.2到1.5万集左右,卫视黄金时段 播出量约为8000集。虽然如此,我国电视剧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探究深层原因,源自市场过速发展与创作“短板”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不要当市场的奴隶”。结合当下电视剧制作中的不良现象,需要有的放矢。一些制作方为迎合年轻 观众而制作青春偶像剧、古装武侠等剧,虽然提高了收视率,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如一部剧里扎堆出现明星大腕,片酬占据投资的大部分,导致制作缩水,不仅折损 了艺术质量,而且对整个电视剧行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影视批评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影视批评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敢于担当。要提升民族的审美能力,提升民族的文化境界、人 文素养。批评家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现在的情形是,相当多的批评家对一些作品不敢理直气壮地批评。不少批评家流露出这种想法:人家那么火,卖了好多钱,那么 多人都说好,我还说不好,“举世皆浊我独清”,总不是多好的事。如果大家都这么想,健康的批评永远无法实现。另一方面是市场化左右了电视剧的内在品质。不 少电视剧创作和生产迎合了市场趣味,忽略了精神产品应有的属性。
在巨大的体量面前,2014年电视剧的格局普遍较小,文化气象孱弱,和现实对话的能力不强,难以体现出大国文化版图应有的气度和深度。电视剧经 典的产生离不开文学精神。目前,国产电视剧面临两个转型,一是人文命题的转型,即时代主题——中国梦;二是呈现形式的转型,一个发展节点——娱乐转型。这 两个新语境越被广泛认可、越被优化,电视剧发展就越加健康。这也是从精品到经典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