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视频网站逐渐深入融合电视市场,除打造推出自制节目外,通过购买电视台及影视公司制作的电视剧来吸引网友似乎也成为常态。剧网融合将打 破过去媒介各自传播的格局,形成一个交叉互动的庞大收视人群和消费人群。有统计显示,在北京,电视机开机率不到30%,年轻人基本都在移动终端。这一现象 必然带来电视剧创作及播出的重大变化。
文学是影视精神的有力支撑
不可否认,中国影视业有走向“娱乐至死”的危险,个别制作方为了收视率不顾口碑及品质,早受诟病已久。从2014年观众的收视反馈看,以“三 俗”起家的草根文化难再得到观众的认可。恶俗、低俗、庸俗的影视作品,将不仅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抵制,也终将为观众所淘汰。另外,从狗血剧、雷人剧的销声 匿迹也可以看出,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时,观众的价值观是可以被引导的。“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每一个参与影视剧一度创作、二度创作的编剧、导 演等制作方,乃至观众,都应该保持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自觉性,让艺术用审美价值来说话。
首先,从创作层面看,作为一度创作的编剧,一定要强化文学精神。影视的文学基础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轻视,文学永远是影视精神的有力支撑。但是文学 创作的方式和编剧的方式、编剧环节在整个影视生产格局中的地位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与现在影视运作方式进行有效的衔接。当下影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就在于缺 乏这种有效的衔接,导致很多的文学理想缺乏有效的实现渠道。
其次,从接受层面看,要培养观众群体,有效改善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品位。影视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观众群体,什么样的观众群体决定了什么样的 影视作品。要通过影视文化体系的建设,通过国民影视教育来提高全社会的观影水平和文化素质,只有当观众能够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电视剧,我们的电视剧才会得 到真正有效的改善。
最后,从人才层面看,要培养大批创意人才。影视工业,需要批量化的人才,特别是文学人才,不断为影视创意提供支持。影视的工业化和商业模式决定 了在影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出现保守的趋势。大量续集片和系列片、类型剧的出现,实际上是影视生产模式所决定的。当产生经济效益的时候,所有的参与者都 会跟着这个路径走,这是影视生产的本性决定的。其后果会导致创新缺乏驱动力。基于此,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创意团队来优化中国影视,尤其是提供文学支持。
对电视剧而言,尽管政府主管部门一再发布“限令”,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度娱乐的现象并非一日便可解决。我国要从电视文化节目生产播出的大 国变成电视强国,必须全面提升它的文化品质。而提升文化品质,就要破除由收视率左右产业链的局面,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能凸现文化价值的评估体制来改 变当前惟收视率带来的负面效应。
当然,要实现电视剧市场更加良性健康发展,有效、有魅力地呈现中国梦,除了产业和资本的推动之外,还应该发挥理论批评的引导作用,使其回到艺 术、美学、内容的分析上来。一个良性、健康的电视剧市场最终依靠电视剧的品质和内涵赢得观众的信任,以高品质赢得高收视率,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炒作与批评。 让批评真正有利于创作,有助于提升观众水平,向理性和多元化方向引导观众,这样国产电视剧才能在注重品质方面有所提升。也惟有如此,国产电视剧市场才能进 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