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有思想、有情节、有趣味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逯彤多年来长期深入工厂、 农村、部队等基层单位,和农民、工人促膝谈心,把看到的东西用笔画下来,将生动的形象用泥巴塑下来。1978年,他曾赴四川阿坝地区,了解藏区人民的日常 生活和民情民俗,创作出《藏女》《两代骑手》《赛马》等作品,其中,《晨》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时入选全国美展,得到了观众和业界的好评。他认为,生活才 是创作的惟一源泉,艺术家在生活中能获得丰富的给养。据了解,近些年来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每年四五月都要组织艺术家去各地采风,深入农村、部队、建设一 线、城镇开发区等等,为的就是积累收集更多的创作素材,塑造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作品。
泥人张是活的艺术,创新才能获得生命力
随着时代社会发展,面对新的审美需求,古老民间艺术进步和需要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泥人张是活的艺术,创新才能获得生命力。许多民间艺术家认 为,彩塑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反映时代风貌要有新的内容,塑出新的面貌。工艺美术师杨志忠今年已经70多岁,他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 “百子”彩塑,每件作品高数寸,以儿时记忆为素材,塑造儿童形象达百种之多,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回忆起曾经的岁月,他觉得,传承是第一位的,但传承不是照 搬,温故是为了知新。他认为,我们千万不可轻视传统,那是个宝库。越是反思传统,越有助于提升创新力。在创作时,既要让人一眼就看得出是泥人张,又要赋予 作品新鲜感。应该保留泥人张的诗情画意,保持泥塑的优秀技艺,传承其中蕴含的自然而然、温情脉脉的民族情感。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今天,泥人张已经成为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当人们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往往会注意到墙壁上一个个可爱 的中国娃娃,他们憨态可掬、神情自然,令人不禁莞尔,这些胖乎乎的中国娃娃就是泥人张的杰作。在2013年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中,泥人张有大批作 品入选。那个穿着粉衣服的小女孩儿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梦娃”,而“梦娃”的形象就来自于作者林钢多年前在河北的一次采风所得。“少年强·中国强”系列则是 作者刘从越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积累的结晶。在新的时代里,泥人张不断出现反映时代风貌的新形象、新作品,民间艺术才得以永葆生机与活力。
“深入生活出作品”,这是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今天依然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它源自民间,并在人民的广袤土壤中获得了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随着 时代发展,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现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也因此,泥人张不仅走遍神州大地,也走向了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