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视剧为主体的视觉文化正在冲击和改写着当下中国文学的生存现状。一些精致的文学样式,如诗歌、抒情散文,只能接受读者日少的事实。如此一 来,传统的文学性因素被忽视,如环境描写的缺失:不管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伏盖公寓,还是屠格涅夫的俄罗斯森林,在强调速度与冲击的视觉文化氛围中都显得那么 不合时宜;心理刻画隐遁:乔伊斯意识流小说中长篇的内心独白或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思考挣扎,在读者不耐烦的眼光中无奈退场。
在如此强大的消费潮和视觉热的冲击下,文学是否将要接受“衰亡的宣判”呢?当然不是!首先,必须要分辨文学与影视的审美特征是有很大区别的。人 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文学有文学的语言,电影有电影的思维,一为阅读、感悟,想象性语言,一为造型,视听性语言,二者的“结亲”主要体现在从文学作品到电 影的改编上。电影主要汲取小说的故事、人物元素,语言本身很难被改编,甚至很难“转译”。视听语言的瞬时性和影视画面的平面化决定了它不能、也不可能承载 更丰富、更沉重的思想文化内涵,这是影视的娱乐功能决定的;影视,特别是电影的叙事时间,更多追求视觉冲击、画面感、剪辑艺术等,即使是故事片的叙事,更 多是以不同角度把某个或某几个故事讲好,而很难在较短的叙事时间中展现深刻复杂的人性关系,但这恰恰又显出了经典长篇小说的优势。
目前,商业大片、青春喜剧、抗战神剧、宫闱秘史、都市言情等竞相显现,让商家赚得钵满盆满,但留给观众的却往往是“一声叹息”。在考虑影视生产 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时,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生产模式。今天,我们确实拍出了不少国产大片,它们在技术、声光电以及情节的设置上似乎堪与国际大片“接轨” 了,其热闹与嬉皮程度也使青年观众兴奋,然而,这些以票房为最高追求的快餐式的片子,大都在技术上胜利了,而在艺术上失败了,除了炫技的那点儿外在吸引 力,人们普遍感到,片子的文化底蕴薄弱,思想空洞。看来,我们最缺的不是技术,不是好莱坞式的场景,不是“堕落又光彩夺目,野蛮又魅力非常”的娱乐至死, 而是人性的深度和哲思的力量。就这个意义而言,文学在今天不是没有价值,而是大有可为,它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影视平庸化、浅俗化的弊端。可见,影视和 文学如何共存共荣是一个大问题,而简单地将二者关系对立,肯定是没有出路,也不符合当前文化发展的事实。
文学虽面临被“筛选”的被动,甚至面临视觉文化的重新选择,但文学、特别是小说本身的经典性不会因此受到根本性威胁,有改造就有反改造,文学的 审美韧性和历史传统是极其悠久的,只消从近年出现的《一句顶一万句》《繁花》《秦腔》《老生》《隐身衣》《黄雀记》等小说来看,可供影视直接利用的东西很 少,而有一种“反改造”的凛然。正因为如此,“经典阅读”作为一种逐渐清醒起来的声音引起共鸣,而视觉祛魅也将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文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