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金庸曾一手办报一手写武侠 小说曾被定位"低俗"

金庸曾一手办报一手写武侠 小说曾被定位"低俗"

2015-02-16 09:47:18

来源:深圳晚报

  1955年2月8日,刚过而立之年的查良镛把“镛”字拆成金庸二字,化作笔名,开始在《新晚报》连载武侠小说处女作《书剑恩仇录》,金庸武侠正式“出生”。从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金庸笔下行走江湖,快意恩仇;读者捧读如痴如醉,不眠不休。金庸武侠六十年,承载了几代华人的共同记忆,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痕迹。而他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

  六十年前金庸武侠“出生”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海宁。而他的第二身份金庸“出生”,则是在31年之后了。

  金庸曾在一次演讲时说:“我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和他一生关系密切的有三份报纸,由他自己创办的《明报》占了大头。但在1959年创办《明报》之前,金庸曾在《大公报》、《新晚报》编辑副刊,正是在这时,他遇到了后来被称为“金庸和梁羽生武侠小说催生婆”的罗孚。

  金庸与那时还叫陈文统的梁羽生,是《大公报》的同事,交往密切。1952年,两人先后调到《新晚报》编副刊,陈文统编的是“天方夜谭”版。金庸和陈文统的共同话题有两个:下棋和武侠小说。陈文统围棋、象棋都爱,金庸只爱围棋,下棋之外,两人经常将民国以来的武侠小说作为谈资。

  1954年1月20日,在时任《新晚报》总编辑罗孚的“催生”下,陈文统的《龙虎斗京华》在“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梁羽生”。这是梁羽生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

  一直是梁羽生忠实读者的金庸,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提起笔来写武侠小说。1955年2月初,罗孚忽然向金庸紧急约稿,说必须有一篇武侠小说顶上版面,此时梁羽生已经顾不上,写稿之责非金庸不可。金庸左右为难,最后在前来催稿的老工友身上找到灵感,便有了带有“故乡传说”烙印的《书剑恩仇录》,从此,一代武侠大师横空出世。

  一手办报纸,一手写武侠

  金庸迷们都知道一副著名的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个字涉及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从1955年开始创作,到1972年写完《鹿鼎记》挂刀封笔,金庸武侠,几乎每一部都被奉为经典。

  继1955年在《新晚报》连载《书剑恩仇录》,1956年,金庸开始在《香港商报》上连载《碧血剑》和《射雕英雄传》。1959年,金庸自己创办《明报》之后,他的武侠小说就几乎全在《明报》上首发连载,如《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金庸作品所表现的深厚意蕴,后来居上,非古龙、梁羽生所能及,成为现代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

  金庸常被人推崇为学贯中西,但实际上是非常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出身于破落的旧贵族家庭,从遗传密码和贵族生活方式中摄取了大量关于中国士大夫文化的隐蔽信息。我们记住的金庸是武侠大师,但如果没有读过查良镛的社评,认识的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金庸。1959年至1989年,30年间金庸在《明报》执笔写社评,秉持“明辨是非,客观中立”立场,眼观全球,心怀民众,文风朴实简洁,观点鲜明犀利,尽显大师风范。

  《明报》时期的金庸,一手办报纸一手写武侠小说,达到了人生和事业的巅峰。在漫长的时光中,逐日连载的武侠小说只是金庸办报的副产品。直至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集团荣誉主席,在他的人生黄金时代,无论是写社评,还是办报,似乎都比写武侠小说更重要。只是今天,我们记住的大部分却是写武侠小说的金庸。

  金庸武侠完成令人惊讶转身

  有太多的60后、70后,仍记得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播放时,万人空巷的情景。上世纪80年代,金庸作品开始如江潮般席卷内地,“金庸热”势不可挡。封闭已久的人们突然发现,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好看,文学可以如此轻松。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