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动态新闻

《四皓歌》流传考

《四皓歌》流传考

2015-07-13 09:19:17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张中山
  近几年商洛兴起“四皓”研究热,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专着和有关资料搜集整理,一些全国史学专家学者也着文参加讨论,很是热烈。使我一时兴起,也对“四皓歌”的流传进行了一些考证,以求教于研究专家及有关朋友。
  所谓《四皓歌》,也称《四皓颂》《采芝歌》,现存于商州《志》书有两首。这两首歌诗是怎么来的?今人所见最早出于宋人编撰的《太平御览》和《乐府诗集》。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宋人李昉等人奉旨编撰了一部大型类书,初名《太平编类》,后改为《太平御览》。其资料来源据说是北齐人辑录的《修文殿御览》和唐人辑录的《文思辑要》及其他类书,共1000卷。征引资料很丰富,有许多为古籍佚文。笔者检索该书卷573乐部11,有一段记录了关于四皓一事,其文如下:
  “崔琦《四皓颂》曰:昔南山四皓者,盖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东园公是也。秦之博士,遭世暗昧,道灭德消,坑黜儒术,《诗》《书》是焚。于是四公退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灭哉。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
  崔琦是东汉桓帝时人,字子玮。崔氏家族是名门,据说是与东汉初年名臣崔因及其崔瑗是同宗。崔琦有才气,能文,因作《外戚箴》被权臣梁冀扑杀。《后汉书》卷80《文苑列传》有关崔琦的简要介绍,全录了他的《外戚箴》却没有提到《四皓颂》。说他着有赋、颂、铭、诔、箴、吊、论、《九咨》《七言》凡十五篇。其中的《颂》大概指的就是《四皓颂》吧?《太平御览》介绍材料来源说“多为古籍佚文”,也许崔琦的十五篇文章除《外戚箴》外都“佚失”了,我们无法看到他的原作。那么这里有个疑问:崔琦说的“四公退而作歌”云云,是从哪里来的?是他从民间收集来的?还是有什么资料依据?因为崔琦生活的年代与四皓时已有350年左右了,我们今天无法知道了。不过从他的《外戚箴》看,与其所谓《四皓颂》章法、句式都颇相类似,因此不能不使人怀疑就是他自己作的,不一定是四皓们当初的原作,恐怕起码是他加工过的。当然,话说回来,目前所知它是四皓歌的最早版本。
  过了几十年,到东汉末年的建安时代,有一个叫皇甫谧的人。此人是一位医学家,对针炙很有研究,着了一部《针炙甲乙经》,成为医学经典。但是皇甫氏对历史文化人物很感兴趣,撰著了一部《高士传》,共三卷,收录从尧舜时代到汉代的古隐士70多人。在其卷2中记述了四皓。其文说:
  “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或者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皆修道洁已,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中,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屈己。”
  皇甫谧的这段记叙,显然是受《汉书》的影响,其中的《四皓歌》是抄录崔琦的,只有个别文字改动。这并不奇怪,雕版印刷术是六朝末和隋朝发明的,唐代始盛。此前古人的诗文先是写在竹木简上,后来多写在绢帛上,东汉时代发明了纸,就抄在纸上,总之都是手抄本。同时古人征引前人诗文,往往不像现代人那么严格,字句标点都要一一核准。因此,在传抄中改动字句或抄错字句,是常有的现象,一般说也没有特殊意义。这也是明、清开始出现板本学、校雠学的原因。皇甫氏这段记述提供的另一个信息倒是值得注意。他说四皓“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屈己”。这就是说,四皓秦末隐于商洛地肺山,秦亡汉兴,刘邦请他们出山他们不去。大概怕再受干扰就深藏到终南山去了。这也坐实了司马迁在《留候世家》中说的隐于终南山,太子刘盈后迎接四人出山,应是从终南山接去的。于是,所谓刘盈致书卑词厚礼,驷马高车从商洛迎接出山,可能就是后人的演绎附会了。反正我总觉那时候,高车驷马是从秦岭上过不来的。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