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榜》之后,每个人都成了段子手”,这是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也成移动网络时代全新的创作形态,“每个人都成了段子手”或许有所夸张,但大多数的人,多多少少接触过微博、微信上形形色色的段子。
几乎所有新闻事件最终都会成为段子的养料,娱乐、体育、时事……包括名人,在今天段子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人们休闲生活,而创作和炮制这些段子的人,则被称为段子手。
从原本的兴趣所致偶尔为之,到创作——出书——拍电影——网络炒作——广告的一个链条,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在今天,段子不仅仅是文学的新增量,同时也承担了许多文化创意的功能,最终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和商业的推动,正在使段子由兴趣变成一个产业,而80后、90后乃至更年轻的创作者,则以他们独特的风格,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段子。”
中产价值的表现
段子手成为一个职业,而段子则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调剂,有人担心阅读的碎片化,也有人担忧创作的浅薄化。
其实这些担忧并不一定会成真,屏幕上的段子,其实永远都离不开屏幕外面的世界。张颐武说:“段子的发展时间很短,但变化很快,当年短信段子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微博微信第一阶段的段子也过去了,现在的段子又有了新的特征,总体来说,幽默、俏皮、有时候有些感伤,这些东西融入到一个个小故事里,成为了今天流行的段子形态。”
和以往任何时代的段子都不一样,张颐武说:“现在的段子,不是王朔那种尖刻的、激烈的挖苦,不是过去手机段子那种对社会尖锐的批评和抨击。现在的段子俏皮,又不时感伤、幽默,却并不尖锐。”
段子的特征,当然和段子手本身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张颐武说:“现在创作段子的人,大多是80后、90后,成名比较晚,成长的时代也很近,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那种非常艰苦的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可以说是中产一代,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们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或许可以成为中间价值。”
中国中产社会正在慢慢形成,张颐武说:“他们对于社会没有那么激愤,他们心中当然也会有一些不满,但总体来说生长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使得他们的表达也相对温和,即便是有叛逆的思想,这种叛逆也会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像比他们更早的知识分子一代,有着启蒙时代的责任感,对丑恶有强烈的悲愤。现在的年轻人不是那样的,就如他们也会玩摇滚,但他们和崔健、张楚、何勇、二手玫瑰那样激烈而尖锐的摇滚完全不一样。他们处在一个中间状态,既不会表现得特别好,也不会特别坏。”
移动互联网的特产
“段子”本是相声的名词,但在新的传播时代,它更是这个时代独特的创作形式,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
尽管在今天,段子是微信、微博上最流行的东西,但它的诞生,却比微信和微博更早。张颐武说:“早期的段子,在短信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许多人都曾经参与过短信段子的传播,手机里也大都保存着各种段子。但是这个时代很快就过去了,段子本身,也并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稳定的创作和传播模式。微博的出现,大大激发了段子的创作,因为它有固定的字数限制。后来又有了长微博,随之出现的就是千字左右的小小说,其实小小说在以前也有,但是后来衰落了,不受重视,微博的出现,让小小说再次成为创作者所青睐的类型。”
技术的进步最终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所造成的阅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张颐武说:“段子的创作开始成熟,也开始有了回报,以前手机时代,大多都是兴趣,兴趣来了写写,兴趣没了也就不写了,没有什么能够支撑段子创作的基础。但是现在,段子手不仅在网上形成了一个产业,同时也开始辐射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段子手变成了作家,甚至名人,比如张嘉佳,他的《从你的世界路过》很短时间里创造了销量奇迹,并且变成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