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手们大多年轻,并且长年混迹于网络之中,对于网络中风尚的变化驾轻就熟,同时又善于连系任何社会中的新闻事件,使得段子的创作题材越来越丰富。张颐武说:“段子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网络文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和《盗墓笔记》、《琅玡榜》这样的大作品不一样,段子一般都短小而精彩,几十上百个字,就能逗人一笑,最终在这个移动网络的时代风行天下,成为一个新的产业,最终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可以说,手机时代,移动屏幕上的阅读,正在向两极变化,长的越长,短的越短,要么阅读上百万几百万字的大部头,要么阅读段子。”
新的文学增量
在传播技术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传播的内容也越来越向简短和精练靠拢,而内容的创作,无疑也在不断地适应着新的传播方式。
张颐武说:“段子,可以说是文学在今天新的增量,也是图书出版新的空间,同时,它还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的功能。”
商业化这个看似每每受到批评的词汇,在文学的世界,作用远远比想象中的不可或缺。张颐武说:“市场化的完成,使得一批专门从事创作的职业段子手出现,他们可以通过段子的创作获得利益,不仅是版税,还有各种相关的产业带来的收入,而这样的模式也使得段子的创作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是好事,就好像纯文学也要有人养活才能坚持创作一样,段子也是。以前的手机段子,大多都是依靠兴趣,没有收益,所以很快就难以为继了。现在是微博微信的段子时代,也是商业化的段子时代,商业化越来越完善,段子创造利润的路径也就越来越多,比如说,一些快速消费品,如食品、洗衣粉之类的产品,越来越多地依靠段子来承担广告、宣传的创意工作,还有更多领域的文化创意也同样如此。很多以前由专业的文案、策划承担的工作,将由段子手们来完成。”
段子的时代,段子远远不只是引人一笑,张颐武说:“移动网络让创作变得简单,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文化的集散从现实的空间转向了互联网空间之中,很多三线、四线城市中,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不必千里迢迢跑到文化资源集中的地方,在家里或在路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创作,并且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到公共平台,而大量的创作者以及日渐完善的产业模式,最终必然会让段子这种新的创作形态越发成熟。”
段子是创意、是文化,也是文学。张颐武说:“终究来说,它是一种类型文学,过去有小小说,现在很少人写了,但是现在有段子,他比小小说的受众更加广泛,参与者也更多,影响力也更大,作为当代类型文学中的一环,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的文学形态,应该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用段子抚慰焦虑
而年轻人的这种中间状态,转化到表达的时候,就会变得幽默却有些感伤,温和却有些自嘲。
对此,张颐武说:“中间状态的年轻人,他们不好不坏,不走极端,对善恶有相当清楚的认识,不会容忍过于丑恶的东西,但也不会对过于美好的东西有太多的认同,他们或许会有些犬儒心态,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表现出忍让,通过段子来化解心中的焦虑,通过感伤来抚慰心灵的躁动,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特征。”
创作段子并不难,在网络上甚至有许多专门教人写段子的教程,但真正创作出震动人心灵段子,也并不容易,张颐武说:“以前的段子,大多都是简单的叙述或者归纳某种现象,然后用尖刻和激烈的语言引人深思。现在的段子,往往是一些小幽默,渗入到一个个小故事之中,让人乐于阅读,在读故事的时候忽然被触动。有一个段子我至今印象深刻:女孩在生日蛋糕里发现了戒指,两个人结婚了。后来有人问男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戒指不是我放的,但我不能拒绝一个自己把戒指放到蛋糕里的女孩子。原本很温馨的故事,却突然来一个小小的逆转,使故事变得尖锐,变得有锋芒,直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