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媛:上世纪说起作家、诗人,大家一脸的崇拜,如今好像不这样了。
刘颖:因为每个时代大家都要崇拜一些人,都需要一些偶像,精神上要有一个寄托。那个时代没有商业明星,没有娱乐明星,作家和诗人就是大家最集中的精神寄托和崇拜对象。这些人代表着,特立独行、媒体娱乐,代表着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如今,娱乐、电脑、电视、游戏、音乐,已经细分了我们的崇拜市场。
颜歌:我不知道以前是怎么样的,不过现在,也是有值得尊敬的作家会让大家一脸崇拜的。我觉得这样更好,“作家”不是一个免死金牌,这件事情本身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要让人崇拜,自己说自己是作家还不行,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对写东西这件事不是更好么。
张晓媛:您个人也出版了多部作品,第一次别人称呼您作家时,什么感觉?作家这词,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颜歌:我忘了第一次被人叫作家是什么时候了。从十几岁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也有十年了,从小到大,人家叫我“少年作家”的,“写书的”,“写手”的,“码字的”,“作家”的,都有,我习惯了,别人怎么叫你那就是一耳朵的事,也用不着高兴或者不高兴。喜欢写作就继续写,能写到什么时候写到什么时候。随便怎么叫。
张晓媛:当下的中国,作家该多写些什么样的作品?
刘颖: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是由他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以及想表达的欲望所决定的。我觉得作家应该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职业。我们不要去说作家该多写些什么作品,我们也没有权力规定。他们想表达什么就应该尽情的表达。有读者喜欢,有人有共鸣,很好。如果纯属自娱自乐,也无可厚非。
颜歌:忠实于自己,能说服自己。这样就足够了。所以,比起想要写出什么样的作品来,我更愿意多想想自己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