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县城东南7公里处,由县河、豹子河、甘露河三水相汇,冲积而成的一片三角形肥沃而又较为宽阔的台地。
相传,三河交汇处,旋涮成一个三角形的深水潭,大约有半亩地大小,深黑莫测。其周边乱树丛中,紧靠潭边有一棵巨大红柳,枝分三股,斜罩着半个潭面。山风吹来,发出飕飕剌耳惊心的呼啸,令人毛骨悚然。传说,在红柳树笼罩下的深潭里,经常有一只碾盘大小三只脚的蟾蜍出没,吞噬了不少过往行人,伤害生灵。当年,虽有勇敢的猎人,也不敢冒险扑射。因此,这里慢慢地路断人稀少人涉足。
为了避免恶蟾的侵扰,附近居民就利用灌木、葛藤扎篱编笆,截隔险区,并在较远山梁上另辟小道出行。因恶蟾怕火,又在潭周岩壁上凿成臼状石洞,注入桐油,夜间燃火示警,名日“天灯”,以阻止蟾鱼出没。
不知何年,双河口出了个“鱼龙”的猎人,智勇超群,力大无比,能徒手伏虎擒豹。一日,“鱼龙”夜梦有人相约除蟾。至期他持火枪潜伏潭边。介时乌云密布,一阵雷鸣电闪,倾缸大雨如注,三河洪水齐注潭中。霎时,潭水翻滚如沸,如煮粥一般红浪滔天。 不知黑潭深处情景如何,只见“怪物”受惊出潭,,被红浪冲出百丈,回落憩息仰卧于红柳枝间,疲惫不堪。
此间,鱼龙火枪早已瞄准,火发蟾坠,浮尸随波逐流,不知所止。自此之后,潭水清了,鱼儿多了,成了贤人雅士垂钓修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洪水夏涨冬落。沿潭下游,常发现有火镰、铜纽、金银首饰等物出于泥沙之间,据认是恶蟾吞人后的排泄之物,不少后人听之咂舌。因地形三角,红柳三叉,蟾生三脚,又与鱼龙故事相印证,誉名“三角池”使人念念不忘。“三角池”地名逐渐传开。 现在三角池旧址,已为石滩所盖,何年被填,也无从考究。但三角池因地形三角而得名,应是不争的事实。清人王肇基诗曰:
芳塘半亩插斜分,指点参差一沼芹,
清河濯缨歌儒子,香堪洗砚属斯文。
千年水碧光涵月,万里天青影倒云,
山海有经曾志怪,此中灵蓄未前闻。
这首古诗,道出了 “三角池”昔日的美丽景色和神奇的典故传说。实可惜,时过景迁,此处的靓丽倩影已不复存,只能留作今人的美好回忆了。(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