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水台,是商郧公路出陕入鄂的交通要塞,赵川镇的南部与郧县大柳镇毗邻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
在很久以前的传说中,这里是个缺水的地方。那时这里的村民因无水源,吃水很艰难,要去很远的地方挑水供人畜饮用。人口多的家庭,一天就需一个强劳力专门担水,才能勉强够一家人生活用水。这里来素不相识的客人,乡民都能热情地给块馍吃,也不愿给口水喝,原因就是这里缺水。在久旱时节,村里的老年人就组织乡民到龙王庙去求雨,有时还真灵应,一求天就下雨,一解无水之苦。
一天,一位神神叨叨的人,穿着打扮象叫花子一样来村里行乞。好客的村民不仅给他水喝,还给他饭食吃,叫花子很感动,因其在这一路行讨数日,一些村子里只能吃到饭,而喝不到水。叫花子便试探地问乡民有什么难事,乡民答道:这队其他都还好,就是吃水难,并讲述了这里缺水的现状。叫花子眉头一皱说: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找水,请给我取一床棉被来。村里一位老者便从家中拿了一床新花棉被,随这位神神叨叨的人,来到半山坡的石洞口,将棉被堵住那洞口,只见那叫花子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洞的深远处就有流水声,此时那人便使劲将棉被塞住洞口,霎时,一股青烟将棉被冲上云天,被堵的洞口里清泉如注,从山腰的台子上喷涌而出,淙淙流淌。在人们喜出望外,望乎所以之时,神秘的叫花子也不见了踪影。从此,这里的人们再也不用去很远的地方挑水吃了。
因这股神秘的泉水地处朝阳的半山的台子上,泉水在台子上分几股流下,有的水量大流速快,有的水小就流的慢,形成了竞相奔流之态,故人们把此台称作“赛水台”。后来人们长期观此景,因泉水从洞里流到台坝上,在阳光照耀下,似一帘珍珠洒来,久而久之,乡民们又叫了“晒水台”,此名沿用至今。
晒水台的水,清澈、明净,富含碳酸钙。这种含钙的水,在流动中失去压力,或成份发生变化,一部分钙会被氧化沉积是石灰岩而沉淀下来,因这里是喀斯特地貌区,洞穴流泉甚多,富钙的山泉,便在这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水锈石、钟乳石自然景观,且山青水秀,风景奇特、气候宜人,是八方游人观景赏石的好去处。
晒水台的石头吸水性能很强,在放置了石头的盆中蓄水后,石头顷刻便可将水吸到顶端。这类石头的结构比沙石细密,易于造型,由于石质暄而脆,可随意凿槽、钻洞、雕刻出需要的形态和心中理想的形象。石上又可栽植野草、藓苔等植被,稍以水润泽便青翠苍润,是制作盆景的佳石。近年来,晒水台大部分村民几乎都在自制、自销水锈石盆景,收入颇丰。
晒水台山泉出水量在0.4立方/秒,加之地势落差较大,县上于1992年修建了晒水台电站,1995年正式运行。如今,晒水台电站年发电量50多万度,营业额达22万元左右,电站的建成,造福了晒水台一方百姓,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这里的泉,神奇而迷人,这里的山,奇特而诱人,这里的人,憨厚而可亲。不防前去一探究竟?(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