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缥缈飞舞的雪花,古镇寺耳迎来了一年仅一次的集事。黑隆隆的街道外的大路上,早早就停靠着大大小小的集装车,里面载满了从邻省市贩进来的瓜果菜蔬,水产干货,香烛春联及并不比城里店面逊色的新款服饰。不大一会,街道两旁商家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连同混在漫天飘洒的梨花下拥挤的人流,好不热闹!
我也耐不住坐在房子的寂寥,走出去转转。
说实话,这个偏僻的镇子属秦豫三县市交接处,人少居散,曲曲折折的乡村路上很少能遇到车辆,几公里的路段很难见到人家。这镇子经过数年的修缮,虽赶不上城镇化的最前沿,至少每天都在变化着,进步着。街道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繁华,南北两头相距仅有七八十米,一眼就能看到街那头,却聚集了前来赶集的全镇大小十来个村子的人们,搁平时,这些人早就置办好了年货,为啥还是这样汹涌而至。我问了一个熟人,他笑说这些人赶的不是集市,而是奔着热闹来的。你可别小看这地方人,站在街头一角的那位老人,嘴里叼着烟锅,蹴在那,对着来来往往的路人笑眯眯的。那些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少男少女,染着颜色各异发型、穿着奇装异服,在街口的台阶上三个一簇笑聊着外面的世界。年轻姑娘们穿着不合时节的裙裤,在花伞下面不慌不忙地挪步,完全忘记了大雪满天飞带来的风寒。谁料到下了整整一晌午的雪,街道并没有落住,地面上湿漉漉的,低洼处,还形成一些水潭。记不准这是一个怎样的镇子,为啥在今日会聚集这样大的盛会,问当地的长者,他只是笑笑,摇头不语。我知道,寺耳连同毗邻着的陈耳,这两个兄弟镇子,一前一后,集日差一天。所以卖年货的商贩们不必担心整车厢的东西卖不完,今卖不完,歇一晚上明开车赶陈耳去。在我的印象里,这里的人们很少到百里外的洛城上集去,他们都嫌远,宁愿去附近的灵宝,或潼关,说到底还是图个方便。你想,在这个地方住惯了的人们常去附近县市上街,熟人多,称东西不怕人使心眼,短斤少两的事情几乎不存在。
你快看,那个卖春联的,更有意思,边念写的条幅,便给人讲解对联内容里蕴含的意思。还有那个卖肉的,说他的肉是自家养的猪杀的,天然无公害、干净无污染,属绿色食品吃了踏实。那个卖瓜子的大娘,很会做生意,东西称好人家把钱都付了,还多抓一把硬装进袋子里。两蒲篮瓜子被跟前围的一堆人不一会就抢光了,买好离开的人挤出了人群,脸上笑盈盈的。卖东西活道的,不到四小时的集市,却卖空了所有的货品。货卖的快,还能讨得顾客的满意。可以说,这个很小的街道,人不太多的镇子,却是外地生意人争相的好地方。
这里的村民厚道没心眼,但囧相的时候不少。一家妇人,被外地人以谎称金佛的伎俩掉包走了借来的上千元,等发现受骗人家已跑之夭夭,把妇人气得咬牙切齿。有一年,一个收粮食的外地人,来一村上收粮,结果老汉一料子两千斤的玉米,卖了一千九百四十元,过了几天去街上买东西,被店家告知钱是假的,结果回家翻出来一看,只有四十块零钱是真的,老汉欲哭无泪,险些自尽,后被邻居拉开。老汉到派出所报警后一个月未果,见了人,还乐观的说,十九张假币权当买了个教训,整日乐呵呵的像捡了个便宜一样。有兄弟俩,老大心实,老二滑头。二十岁出头的老大管了病故的母亲,为给老二修房娶媳,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不算,还背了十几万元外账,老二不帮忙还账,还在赡养父亲的事情上,卖弄是非,虐待老人。大媳妇气的没办法,给丈夫商量说,亏把人吃不死,遂从房山豁草棚子里把老父亲接了回去睡到炕上,到街上给老人买了棉袄,一直赡养至今被传为佳话。邻居们议论都说大媳妇有心,小媳妇鸡贼。其实说白了,尽孝道自古到今都是一种美德,如果要以强求来代替自觉,那么人活着没血没肉,只剩一摞贱骨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