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过年,老家传统的年味和古朴的文化底蕴可能比大都市浓得多,讲究多,事也多。这是因为家乡是楚秦文化交汇的地区,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民风淳朴,重和尚礼,喜朋好客。
农村人从腊月初就开始办置年货,二十七八祭坟,要把远处祖上坟墓全部祭奠一遍,当然,顺便还要给住在坟墓附近的亲戚朋友带些礼品,请人家在除夕晚上给你家祖先上亮。在这几天里,还要抽空带上礼品给叔辈长上拜年,少一个人家都会说你不懂礼数、看不起人。除夕当天男人们一大早起来贴春联、挂红灯,陕南贴春联很有特点,大门贴两幅,其他门一幅,一般是红纸黑字(家有重孝的三年里可用紫色的纸写黑字、白字或者不贴),春联代表一家人的文化素养,写春联一般找当地有名气的书法家,内容既要切合本家实际,又要含蓄不张扬,有剪纸才艺的还会用不同色彩的纸剪成各种图案的门须和窗花贴上。红灯高挂、门画齐全,放一挂鞭炮。女人们大早起来就蒸包子,咸的、甜的、素的、肉的,够吃半个月。中午饭有的熬骨头汤,有的喝稀饭,搭配几个凉菜,就算搞定。按照风俗,午饭过后,家里的东西就不能再拿出门,更不能借给别人,甚至垃圾也不往外扔,要用袋子装好初三以后往外扔,这叫关财气。下午男的要带上孩子们去附近墓地祭坟、上亮(带四盘菜一壶酒,烧几百火纸,放一挂鞭炮,点上长明灯)。女人们则在家里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越丰盛越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要有,剩的多就证明日子过得好,讲究个年年有余。年夜饭图的是团圆,一家人围坐一张桌子,万一家里人多,可以分桌,但一定要在一个房间,小孩们在门外挂灯放炮,当家的一声令下大家方可举杯,祝贺新春。酒席一般都是八大件子,即八凉八热,凉盘四荤四素,热菜是四大盘、四大碗,上主食时还要再加四个炒菜、四个蒸碗外加一个汤。晚宴结束,大人们带上小孩洗澡换新衣,家庭主妇还要祭灶(在锅台上点三炷香祈求灶司老爷保佑来年有吃有喝)。晚八点开始一家老少围坐一起,泡一壶上等好茶,陪老人说话、看春晚,老人们也用早已准备好的新钱逗着未成年的孙辈们磕头领压岁钱,只要长一辈,人家磕头你就要发钱,我家就发生了四岁的姑姑不给四岁的侄女发压岁钱引起打架的事,惹得大家捧腹大笑,每当这时也是老人们最高兴的时刻,12点钟声敲响,鞭炮声响彻山谷,庆祝新年到来。
初一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就到老人面前拜年,没有参加工作的都可以领到压岁钱。拜完年,包汤圆,配上各种点心算是早餐。吃完早餐,一家人围着火炉包饺子,饺子里面要包几个糖饺子、几个钱饺子,看看谁的运气好,吃到糖代表甜甜蜜蜜幸福生活,吃到钱代表财运不错。饭后,大人们穿着新衣服带着小孩上街去遛弯。出行的第一个方向很有讲究,老人们会千叮咛万嘱咐往哪个方向走,比如说今年就是南北利,就要往南走一截。一路上大多都会评论哪家的春联内容好,谁家的书法水平高。初二拜岳父母,见丈母娘的礼品有讲究,起码是四色礼,也有六样、八样,都以双数讨吉利。新女婿上门忙坏了老丈人一家,家里会把好吃好喝的都摆上来,女婿们一般情况下都会被舅子们灌醉,前些年日子过得紧巴,女婿上门吃饭一定要先把碗里的食物翻一翻再吃,稍不注意就会被娃舅妈埋的“地雷”给难住了(大老碗上面是一层面或者米饭盖着,下面藏着一碗肉或者是一碗荷包蛋)。在主家吃过之后,女儿会带着女婿、孩子提着礼品去看望叔叔、舅舅、姑姑、姨姨、哥哥等长辈和平辈,一家一顿饭就要好几天。初七机关就正式上班了,一些民间艺人和文艺团体就开始忙着准备玩灯(关中叫社火),初八早上开始剧团就会带着狮子、龙、旱船、大肚和尚戏柳翠去机关社区拜年(也叫玩亮狮子),祝愿政通人和幸福安康,机关和居民也会用鞭炮和各种慰问品到门口去迎接,几个民间艺术团也都拿出精心编排的歌舞、秧歌等节目到各个广场街道社区表演起来,整个县城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到了晚上,由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传统的舞狮、龙灯、跑旱船拜年活动才正式上演,锣鼓敲得响,烟花烧得旺,狮子舞得狂,祝福全送上,一直到天亮。这些文化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六才算这个年圆满过完了。(商洛之窗 作者:何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