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若白)
面对腐败狂潮的反思
改革开放的国策是完全正确的,不容置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国人引以自豪,国际舆论亦广为赞誉。
然而,无容讳言的是官员腐败,也是建国六十多年来,前所未有的令人惊悚。腐败涉及的范围之广,人数之多,赃款赃物数额之巨,手段情节之恶劣,都令人闻之惊骇不已。仅从近年来国家检察机关公布的数据来说,县处级以下涉案人员,每年数以千、万计;厅局、省部级中高级干部,每年以十位数、百位数计;甚至在国家领导层,也先后出现了成克杰、陈良宇、薄熙来、苏荣、徐才厚等人的惊天大案。因此,说官员腐败六十多年来,于今尤烈,绝非耸人听闻之论。
回忆改革开放之初,腐败之风“起于青萍之末”时,陈云、小平同志就提出:“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警告,随之党和国家的纪律和检察部门查处的力度也不断加大。然而,腐败之风却始终未能有效遏制。一批又一批官员视党纪国法为无物,置党和国家的警告听而不闻。他们像着了魔似的大张贪欲之口,疯狂敛财纳贿,大有“前仆后继”之势。这究竟是为什么?能不令人深思、反思么?
各级官员应该说都是国家的精英。他们是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也是人民群众的榜样。官风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命运,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对于官员腐败案层出不穷的现象,政界、学界和社会有识之士,都极为关注,而且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给出了许多答案,提出了许多防腐良策。诸如,认为它是商品经济自身固疾的反映;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浸蚀和影响;是我们法制不健全,防腐机制不严密;是对干部思想教育不到位,等等。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可以说是原因之一。但是,鄙见以为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选人用人指导观念的问题。
何以如此说?回顾三十多年来我们在干部选拔使用上,无论领导讲话还是宣传舆论上都是强调“政绩取人”“以才能用人”,始终存在着严重的重才轻德倾向。虽然在干部考核上也列有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要求,但是都很笼统,只是一般概念化的原则,关注的重心是才能,是政绩。因而在干部中产生的影响,就是政治、道德是“虚的”“政绩”“办实事”才是“硬头货”。甚至在有的宣传文章中,有人鼓吹曹操的“唯才是举”论。曹操的“求贤令”,曾声称哪怕是“鸡鸣狗盗之徒”“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就要大胆选拔重用。这就是曹操的“唯才是举”论的实质。再就是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曲解和滥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确是一则古训,意在看人不必责备求全。但是,任何语言的比喻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无限延伸。真理多跨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金固然无足赤,但是它大体应是“九九金”或“九0金”,如果含金量只有三成四成,还能称其为真金吗?人固然无“完人”,但是,起码能“自守”、能“慎独”、大节无亏。这还需多说吗?
由于选人用人上的重才轻德倾向,因此使一批思想品质低下,甚至首先道德操守存在严重问题的所谓“能人”,就被选拔到各级重要岗位,委以重任要职。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很有才能,很能干事。然而,他们一边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为进一步升迁捞资本;同时也在私欲膨胀、大肆聚敛钱物,腐化堕落。政和县那位县委书记就毫不掩饰地说:“升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查看一下落马的贪官们,哪一个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