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若 白)俗事雅咏例说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世俗的事情,极其普通平常。但是如果用文字记录它,就见出一个人文化修养的高下,文字功力的水平,因而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也大不相同。有的如过眼云烟,瞬间即逝,谁也不会留意;有的则可能成为千古佳话,使人回味无穷。略举几例,以飨读者诸君。
其一,吊丧致祭,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也是世俗礼仪往来之一。写一副什么的挽联辞或祭文,就要看你的知识修养和文字功力了。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被苏轼称为宋代的韩愈。欧阳修四岁失怙,由母亲郑夫人以荻划地教书识字抚养成人。宋仁宗皇佑四年郑夫人去世,次年八月欧阳修扶柩回庐陵故园安葬。在途经清江县时,知县李观敬呈一篇《祭欧母文》:“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飨!”全文仅20字,辞约意丰,比喻恰切。欧阳修极为赞赏。千年不没,成为祭文经典之一。
其二,朋友同僚相聚,少不了酒宴之乐。席间也不免相互敬酒劝酒。若自己不胜酒力或不能饮酒,该如何处之?
且看清代乾隆朝大学士纪晓岚是如何应对的。一日同僚数人相聚品酒,纪氏不善饮酒,有人劝酒,纪氏从容吟诗曰:
平生不饮如东坡,
衔杯已觉朱颜酡。
而今从公论酒味,
何殊文士谈兵戈。
又云:
仆虽不能饮,
跌宕亦自喜。
请从壁上观,
一笑长风起。
瞧!这老先生何等幽默风趣。他首先自比苏轼(东坡),见其自负。自己和苏轼一样不善饮酒,衔杯马上脸就红了。今天和各位同僚共聚,要我说酒的滋味好坏,就如同让书生谈刀枪剑战,言外之意肯定是外行,说不出来。又说:虽然我不能饮,但是我很喜欢这气氛。我就坐在这里看你们饮吧!爽朗大笑。够雅的了。
其三,日常举办公益事业,众人集资捐款,要公布捐资名单,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也是俗事。
清代嘉庆年间,广东嘉应州(即今之梅州市),某村乡民集资修了一座小石桥。桥成之后要在桥头立碑刻石以示纪念。就请村里的秀才宋湘写碑文。这位秀才有广东第一才子之称,他果然出手不凡。碑文极简约:“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缺,造桥以渡之。炼石者谁?女娲氏也;造桥者谁?芳名列后:……”除了人名,序语只有32字。
村子修一座小石桥,竟然与女娲补天相类比,是否有些过于夸张之嫌?是的,然而你不能不佩服他想象的奇特,比喻之确切。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么!尤其是“芳名列后”四个字,更有深意,它表示对捐资民众的敬重,比起“名单如下”要雅得多,有感情得多。
其四,关于康有为的一桩佚事。康氏是广东番禺人,人称康南海。他初到上海租赁房子住,后来置地自己建造了一栋房子,落户成为上海人。修建一座房子,也是平常事。一般人写一篇日记,记下艰难困苦谋生不易也就罢了。但是他毕竟不是俗人,他是一代大儒,房子落成以他高兴地写了一首诗,记叙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这首诗的前八句是:
申江赁庑啸愚公,
营室今充编户同。
年起山河横宇内,
近回日月入房中。
华严楼阁聊观化,
拓殖封疆如日雄。
俯视霸王看柯蚁,
高凭户牖纳天龙。
……
真是大气磅礴,豪情满怀,简直有雄视天下的气慨,让读者也颇有随主人登室亲临其境的感触。因此也不能不承认作者其乃大手笔,天纵之才。
总之,这些都是俗事,而一经文坛圣手便文化了,雅化了。我们常说文学作品原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不仅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更具有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之功和审美价值。这几则小故事当是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