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飞
文碧峰或称文笔峰,民间又叫笔架山。
在商南县城东南部约17公里的青山镇,有一座在群山之中拔地而起而起形似笔架的山,古人称之为文笔峰,商南著名景点之一。
文碧峰地处新开岭腹地,海拔1056米,远看崇岭中耸起的峻峰,似一幅水墨画挂在天边。此峰的西南坡脚,就是碧水清流的丹江。古时,丹江江面宽阔,四季水上航运繁忙,老船帆影成队,码头和渡口处处。晚年归隐时的王安石曾云游此地留诗云:“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它是美丽、富裕、康泰和吉祥的象征,老县衙的大门就正好遥对着它的峰尖,意蕴着地方人的富贵和平安。古人对此峰题诗咏:
孤峰耸翠倚空悬,文笔生辉灿目前。
势接魁星双点斗,光浮晓日半含烟。
千里雾绕毫端富,五色花开顶上圆。
推倒管城当一面,由来大手可擎天。
商南置县于明成化丙申十二年(1476)。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由时任知县李鸿渐所创辑,郡人任庆云重编之《商略商南县集》,是商南县最早编辑出版的第一部史志,其《形胜》中即载:“左有富水之固,右有武关之险,甪山峙其北,两河(州河)经其南,阻山带水,诚四塞之邑也,且境内犹有山川之奇,足为观瞻者八:曰‘青山层峦’,曰‘富水嘉禾’,曰‘盐池鸟集’,曰‘梳洗遗址’,曰‘宗渊鱼跃’,曰‘洞水如鼓’,曰‘甪山有感’,曰‘西刹晓钟’。” 其中,“青山层峦”指的就是文碧峰,同时,载有抚治参议黄卷所撰写的《商南八景》诗之“青山层峦”:
白云敛尽见岧峣,未许能齐一样高;
雨过天连青壁障,风来雾卷翠屏遥。
地灵人杰禅光媚,玉润山辉宝器饶;
万仞青山刀削就,四时草木永无消。
清初,原商南八景中,因“西禅寺”毁于明末战乱,故改为了“大岭观盖”;原“宗渊鱼跃”改为了“沐河冰瑞”,其余六景一直被沿用至今,只是名称与顺序略作了更改而已。如“青山层峦”作“文笔叠翠”;“ 富水嘉禾”作“富水夹云”;“ 盐池鸟集”作“盐池鸟迹”; “梳洗遗址”作“高楼梳洗”;“洞水如鼓”作“洞水鼓音”;“ 甪山有感”作“甪山笋秀”。 此“八景”系由知州王如久所命定,见载于乾隆甲子九年(1744),时任知州西山王如玖所创编的《直隶商州总志》中。
清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知事罗文思创辑的《商南县志》书成四集十二卷,多师(仿)州志内容,无有艺文诗作。现将其二卷中《形势》篇之文碧峰,原文录载:文笔叠翠:南四十里,即青山叠嶂,一色望之翠然,经冬夏不改。
然而,乾隆志又将商南八景作了“增改”,其中的文碧峰为:文笔柳青:宋邵尧夫手植,详古迹。
文碧峰,这个名字外界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在商南人眼中,这却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字,以山色苍秀、四季常翠、周年绿色不改而得名。风水先生说,门前对着笔架山的,后人出文笔韬韬之人。此山颇有灵性,因文碧峰位居古县衙的东南方,果不其然,自古商南就出了不少文人墨客。
文碧峰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尤以北宋大儒邵雍创建的青山书院历史源远流长。北宋大儒邵雍(字尧夫)在山下创立青山书院,讲学释道,三省八县的学子纷至沓来。后书院毁于战火,仅存邵夫子手植的尧夫柳。清乾隆十二年,县令胡大华在尧夫柳旁创建了青山书院,开创了近现代商南教育事业。现存的尧夫柳,树径粗八米,五六人连臂得以环抱。树木亭亭如盖,遮荫一亩余,被当地视为“神树”。书院遗址东边的青山古街较好的保留了明清遗留下来的徽派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