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

2012-06-05 10:09:20

  我从孩提时代以及青少年时代就是从乡村的麦秸垛、山溪、小树林、草甸子、野酸枣坡滚大的、玩大的,我没有城市里孩子的各种玩具,但是乡村土地上的蝴蝶、昆虫、小鱼、野兔、甚至几朵牵牛花、一串浆果,都是我们那些孩子最好的玩伴。

  我们没有少年宫,没有钢琴、没有安徒生童话,但在寻猪草、打柴的过程中却认识了千百种野草的名子,知道哪一种野菜人可以吃,哪一种野菜猪可以吃,哪一种植物有毒,甚至,那漫山遍野的柴禾树木,我们都会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来,比如栲树、橡树、铁匠树、青冈树、换姜木、荆稍子、锁子木、麻桑等等,等等,还有山地里的野雉、锦鸡、松鼠、四脚蛇、狐狸、狗獾猪獾,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受伤了,流血了,还能从山坡的石皮上找到一种叫刀刀草的草药,用石头捣烂,涂抹在患处,不时便疼痛大减,马上止住了流血。饥饿的时候,我们会逮鱼、捉鳖,甚至还会在稻田的泥埂上摸出一条条黄鳝,到浸水渠里摸出碗口大的河蚌,至于挖红苕,偷烧嫩苞谷,那就更成了拿手好戏。总之,只要有原野,有河流,有山林,有庄稼地,就饿不死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就总会有许多解馋和一饱口福的绝招。

  乡村生活教会了我们怎么谋食,怎样生存,怎样在艰难的环境里寻找到栖身、裹腑的居所,教会了我们怎样富于耐心和坚韧,更教会了我们咬着牙坚持到底的顽强。而城里的孩子,尽管生活条件优越,正因为他们没有接触到地气的缘故,就像阳台上的花卉一样,大部分都成了豆芽菜,动不动就感冒,动不动就要去医院。而我们农村的孩子,是完全经得起摔打的,几乎很少生病。

  我现在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近年来,为什么高考状元都出在农村,都出在居住环境偏僻贫穷的家庭,为什么在县委、县政府甚至是在省城里的一些大机关,那些领导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来自乡村,而城里那些家境优越,甚至是××长的孩子,却大多成了小混混,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当然,也有官二代、富二代的,但那些家伙毕竟是少数。还有,全国那么多作家,除了少数的城市作家以外,大部分,特别是十分优秀的作家,他们大都来自于乡村,如贾平凹、阎连科、莫言、路遥、陈忠实等等一些著名作家,他们都有一个饥饿贫穷的童年。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苦难和痛苦的煎熬,这也许正应了郑板桥先生的那句话:贫穷足以立志,富贵足以愚人。

  一个人如果小时候没受过苦,青少年时代又未经历过磨难,或者说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少爷坯子,也许他是个天才或者说是个少年才俊,但因为未在乡村呆过,缺乏人生底蕴,身上缺少一种韧劲和耐力,灵魂里没有苦难的记忆,那么,就算他才高八斗,五岁学诗,十岁能吟,年轻轻就名满天下,但迟早也会江郎才尽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受过乡村教育。他没有土地、植物、山川河流给予他的底气。没有乡村孩子那种在血水里浸泡过,在苦难里煎熬过的人生经历。换言之,他没有受过很好的乡村教育。

  那么,什么才是乡村教育呢?

  在我的感觉里,我认为:逮鱼摸鳖是一种乡村教育。

  砍柴、寻猪草、放牛、做庄稼是一种乡村教育。

  傍晚在金色的夕阳下,在河流里洗澡是一种乡村教育。

  夜晚,在明晃晃的月光下,踩着田埂上的露水,听着远远近近的一片蛙鸣,给秧田放水是一种乡村教育。

  赤日炎炎的正午,在庄稼地里锄草,或者收割麦子、汗流浃背是一种乡村教育。

  少小年纪,便在建筑队里抬石头和水泥,搬砖背瓦,汗水将眼睛都模糊住了是一种乡村教育。

  一个人咬着牙、硬是要翻过一座大山,硬是要寻找到一条山溪的源头,是一种乡村教育,等等,等等……

  乡村教育使我们善于面对屈辱,面对困境。

  • 相关阅读
  • 《真假袁世凯辨别》:“非袁莫属” 辛辣刺激

      【作者简介】  端木赐香 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该系主办的《史学月刊》是中国历史研究领域之重器),现为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明清的帝国偏执与盛世张皇》、《那一次...

    时间:06-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