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近日出版,一些大家经常使用的时髦词汇被收录其中,如“给力”“雷人”“宅男”“宅女”等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剩男”“剩女”却被排除在外。专家解释,收词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加以考虑:通用性原则、生命力、价值观和社会效果。因为考虑了价值观,“剩男”“剩女”被拒收了。
那么,“剩男”“剩女”究竟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专家说,反映了对当事人的歧视。事实果真如此吗?“剩男”“剩女”约定俗成的意思是“大龄单身男女”。细究起来,“剩”是英语“Single”的谐音,就是“单身”的意思,“单身男女”就是“剩男”、“剩女”。在汉语中,“剩”又有剩下的含义,大龄单身男女尚未婚嫁,成为同龄人中被剩下的那部分。于是,“Single”与“剩”合二为一,产生了“剩男”“剩女”。
近年来,“剩男”“剩女”现象成为媒体讨论的热点,如果说,当初有些人用这个“剩”字还略有调侃之意,而现在,“剩男”“剩女”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很多人甚至将这个词与个性解放以及新的婚恋观联系起来。当然,我们不一定完全认同这些观念,但在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剩男”“剩女”实则上已成为一个中性概念。
退一步来说,即使这两个词有价值观上的问题,也不应成为词典收录的障碍。词典通过是否收录某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某种价值取向或导向,这本身无可厚非。不过,从文化角度来说,价值观更多应由词语本身来决定,而是否收录,更多的应该考虑通用性与生命力,而不应机械拘泥于所谓的价值观。
一个语言学的常识是,词语从感情色彩上大体上可以分为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词典应尽量反映语言发展的全貌,如果按照专家的观点,那所有的贬义词都应该打入另册了。况且,由于社会发展与文化演进,这三者之间有时还会相互转化,而词典,作为收录词语的工具,某种意义上如同记录历史一样,应该忠实反映这个现实,而不是用价值观进行筛选与过滤,否则,也是对文化的某种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剩男”“剩女”这两个词反映了对当事人的歧视,考虑到这两个词的通用性与生命力,考虑到“剩男”“剩女”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新版词典也应该入选。(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