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读书:说到影评人的作用,很多人会想起法国新浪潮和美国的那些牛逼的影评人,那些法国人能对电影史产生影响,而现在这些美国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票房,而中国影评人,在您看来,不论是对影片还是观众,有没有产生影响?原因是什么?
毛尖:没什么影响。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个事。一个制片给我电话,让我写文章赞美一下某片,我说,没法赞美啊,只能批评。他马上热情接口,批评也好的,反正赞美或批评,对我们来说,都一样。影评人是什么,跟陪哭陪笑的差不多。
搜狐读书:洪晃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的独立影评存在很多问题,没有独立影评人,更是缺少像韩寒这样的意见领袖。您怎么看洪晃的这个观点?
毛尖:抱歉没看到洪晃相关评论。
谈“人文电影”:电影都快死了,人文哪里去投生?
搜狐读书:现在很多国内的电影追求一种强烈的叙事快感和视觉快感,比如《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等,人文关怀似乎与商业电影格格不入?而像《赛德克巴莱》、《我11》等影片只在小范围内叫好,这个现象你怎么看?你认为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是什么?
毛尖:叫好不叫座,很可能就是还不够好。《赛德克巴莱》我也不喜欢,导演也很吊诡,又想在大陆拿票房,又想在台湾调动本土情结,两边都想讨好,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搜狐读书:在上海电影节荣获金爵奖的《神探亨特张》票房也很不理想,目前的票房统计才四百万,人文电影不叫座是国际趋势吗?在当下的环境下,有责任的电影人该做些什么?
毛尖:《神探亨特张》有自己的追求,但也不能因为演员中很多人文大腕,就是人文电影了。当然,人文电影不叫座,也可以说是大势,这个责任,倒也不能让电影人负,因为电影和人文已经没什么关系,现在承担人文责任的,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某些电视剧。至于有责任的电影人能做什么,我的看法是,诚诚恳恳拍点老百姓能看的,跟中国有关的片子吧。
搜狐读书:国内很多艺术性很高的人文电影都没有获得公映的机会,也没有进行音像发行,这样一方面导致作品无法与更多的观众见面,另一方面,观众也无法给导演一些信息反馈。如此下去,国内人文电影的市场就会萎缩、萎靡,你怎么看?
毛尖:抱歉我不是很明白你这里人文电影的定义,这几年我连好电影都没怎么看到,更别提人文电影了。
搜狐读书:比较两岸三地的人文电影,目前是什么一种情况?有哪些差异?在你看来,中国人文电影的前景如何?
毛尖:中国人文电影没有前景,因为电影的定义已经讹变。在我的少年时代,看电影具有的仪式感,现在已经被一种消费感代替,电影都快死了,人文哪里去投生?(搜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