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蒙娜·丽莎》改变美国

《蒙娜·丽莎》改变美国

2012-12-27 16:31:33

  (《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肯尼迪夫人与<蒙娜·丽莎>的相遇》,(美)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 着,丁宁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被珍藏在法国卢浮宫。尽管列奥纳多·达·芬奇本人算是意大利人(佛罗伦萨人),但他所在的时代,还不存在意大利这个国家,因而法国人理所当然的将《蒙娜·丽莎》视为法国文化的最杰出代表。1911年此画曾遭遇过被窃,法国陷入了全民悲伤的状态,法国边境甚至一度被关闭,以搜查画作行踪。在抓捕行窃罪犯并寻回《蒙娜·丽莎》之后,法国加强了对卢浮宫的管理和安保,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为了防止画作遭到各种损害,进入卢浮宫的参观者还将受到各种严苛的限制。

  1961年之前,没有人会设想将《蒙娜·丽莎》从卢浮宫里“借”出来,一来法国政府不会同意,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极为爱惜公众形象,几乎不可能允许这类妄想式的提议;二来法国公众不会答应;三来一贯高傲的法国文化界绝不可能允许自己国家的名画运到其他国家展出。简言之,要想看名画,不管是巨富还是各国元首,都只得去卢浮宫。

  两个人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促成了《蒙娜·丽莎》1962-1963年的美国之行,并开创先例,让这幅巨制飘洋过海到了莫斯科和东京。再后来,为保护《蒙娜·丽莎》,法国政府又重新出台规定,禁止外借到卢浮宫之外的地方。

  这两个人,一个是美国人:当时的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还有一个是法国著名文学家、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时任戴高乐政府文化部长的安德烈·马尔罗。杰奎琳本人对文化艺术也有很浓厚的兴趣,在肯尼迪任期开始后不久,将宣布要将白宫改造成一个“展示伟大的美国艺术及其艺术家的窗口”。更巧的是,她拥有法国文学专业学位,是马尔罗的忠实粉丝,在肯尼迪访法期间与他会面,并邀其访美。马尔罗很快成为杰奎琳的密友,访美期间先是在答记者问时肯定了借出《蒙娜·丽莎》的可能性,后又在白宫晚宴上向杰奎琳承诺,将租借名画给她与肯尼迪总统。

  《蒙娜·丽莎》1963年1月9日-2月3日、2月6日-3月4日先后被安排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有近两百万美国人慕名前来参观。名画展出及之前抵达美国时的相关安排,都成为盛大的仪式,点燃了一向被欧洲人贬低为文化沙漠的美国的文化风暴,美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对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并渐渐上升到掌控世界文化话语权的霸权地位。当时的法国大使埃尔韦·阿尔方就评价说,《蒙娜·丽莎》与其说是一幅画,还不如说是不可思议的法宝,“是艺术品的理想和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该次展出还开创了“临时大展”形式,让各国政府、企业界、文化资本、文化组织都意识到临时大展不单可以带来不错的门票收益,更重要的是会实现强有力的文化影响,带给公众极佳的审美享受,让顶级艺术品的鉴赏和品评不再为极少数鉴赏家所垄断。尽管《蒙娜·丽莎》在美展出的当年,肯尼迪遇刺,杰奎琳离开了白宫,但她继续着推进美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事业,较早的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抢救紧迫性。

  《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肯尼迪夫人与<蒙娜·丽莎>的相遇》一书的作者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是位执业律师,此前曾着有多部文化领域的作品。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是在无意间发现了杰奎琳·肯尼迪与当时的美国国家美术馆馆长约翰·沃尔克的往来通信之后,了解到《蒙娜·丽莎》赴美展出的具体情况,进而确定选题,进而从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收集了大量背景资料,写成此书的。这本书再现了从杰奎琳向马尔罗提出外借《蒙娜·丽莎》的请求,到这幅名画历经周折抵达美国的全过程,介绍了这期间在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掀起的舆论风潮,还穿插了彼时美苏导弹危机、美法外交龃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幕信息披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相关阅读
  • 意科学家重启搜寻《蒙娜·丽莎》原型遗骨行动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19日报道,意大利文艺史学家日前重新启动了搜寻达&middot;芬奇(Leonardo da Vinci)名作《蒙娜&middot;丽莎》原型人物遗骨的行动。  工作人员已经开始用挖掘机拆除佛罗伦萨前圣厄休拉女...

    时间:06-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