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适逢到广东清远参加公安作家欧平的文学作品研讨会,收到作家周玫送我的几本文集,其中一本散文集让我眼睛为之一亮。这本《絮语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由周玫与女儿欧黎斯合着,共分四辑,前三辑系周玫所作,第四辑全是欧黎斯的真情诉说。
周玫笔下更多的是珍视亲情、关注人伦,其中有对世事沧桑的感怀,也有对人生体验的领悟,而透过欧黎斯的文字则可以了解日本文化、感受国际情怀。
第一集“人生絮语”堪称典型的女人私房话,家长里短的酸甜苦辣、惬意幸福的寻寻觅觅、痛苦思念的感叹流露等复杂情愫皆诉诸于笔端。读着《关于饭局》,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吃饭》,作者虽然没有像钱老那样用陌生化的比喻说政治、谈艺术,但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百态、写出了人情世故、剖析了世道人心,读来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亲情是人们精神的支柱,心魂的依托,也是这一集的重头戏。该集诸多篇什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既有对父亲、母亲的怀念,也有对远在异国他乡女人的牵挂;既有对丈夫的嗔怪,也有对丈夫的深爱。前者体现在《写给天国的母亲》一文中。此文情感含蕴多藏,寓深刻隐幽于平易质朴之中。作者寓歌颂赞美于简洁省净的文字间,但内里却流动着极其悲痛的心情。《情倾向日葵》一文与该文形成典型的互文,两文都蕴含着对母亲刻骨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讴歌。后者则以《独享宁静》一文取胜。丈夫与女儿出门了,“我”独自一人在家。傍晚,接到丈夫叮咛的电话:准时去饭堂吃饭,出门别忘了带钥匙……“我”嘴里说烦,说讨厌,内心却充满感动与温暖,“眼睛里却有一种东西在涌动,潮潮的”就是例证。
第二辑讲述的是“凡人故事”,属宏大话语,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颂扬主旋律之嫌。
第三辑的“神州览胜”属游记类散文。以情感流程作为线索,游山观水、写景状物思路起伏跌宕,笔墨潇洒,处处聚焦文化内涵,笔调诙谐幽默。
窃以为,周玫作品坚持民间立场、重视民间想像。如《新疆行》中的“天池的传说”, 想像极其丰富奇特。你若看那《黄鹤楼》《美丽的海南岛》《那水 那水 那人》等篇什,传说种类繁多、似真似幻,让人瞠目结舌,痴迷忘餐。
什么是民间想像呢?苏童认为:“民间想像的最大特点就是跳出现实,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有实用主义的目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是想像力的靠山,首先它是以一种情感安慰另一种情感,目的在于排遣现实中的诸多不适感。所谓的民间生活不需要思考,却极其需要发泄,类似怨恨、愤怒、惶恐、迷惘这样的情绪累积在一起,使得生活沉重,生活本身不提供彻底排遣的出口,只有寄托在想像上,想像力可以否定一个无望的现实,然后制造一个有希望的现实。”在新文学的建设过程中,民间文化、民间文学始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学者胡适就认为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周玫散文中的民间想像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和言说可能。
第四辑“欧黎斯作品”的视角新鲜。身在校园的欧黎斯虽没有像母亲周玫那样遭遇世俗的生活压力,但也并不是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她也有生活的烦恼,也有“沉重的肉身”。如《我的懵懂时代》中的“我”按照社会的期待,亲人的期待,循规蹈矩地活着,“于是我进入重点大学,出国留学,现在就差找份好工作,再找个好人家嫁了,生个聪明的娃,我的人生就完满大吉了。”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俗话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将她的文字连缀起来阅读,我们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已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责任。特别是从有关留日生活的书写中我们读出了担当与渴望。如《在日本做志愿者》《日本地震后》等篇什中充塞理性思考,作者已开始以成熟的眼光打量日本及日本人。她没有对日本人抱有存见,而是以积极的心态接纳他们,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谱写健康而共同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