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书虫侃书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障碍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障碍

2013-09-11 16:44:32

  奥凯恩认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数量固然比以前有所增加,却远远不够。2012年,美国翻译出版的汉语图书仅有16部。在英语世界,出版商出译作,历来难销,而就影响力和声望而言,英译中国文学仍未找到自己的村上春树或卡尔维诺。

  他还谈及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痼疾:编辑水平。他认为,中国的很多编辑往往只能粗粗地做些字句上的校对。有些名头非常响亮的作家会骄傲地告诉他,他们交稿时另有附言:“一个字都不许动。”奥凯恩分析,也许这是因为中国文学由男作家主导,而编辑通常由女性操刀,但你不能动我东西的结果,是作品的质量大受其害。

  另外他也认为,许多中国作家最好的作品是中篇,但这也意味着它们得不到翻译。因为中篇对文学杂志和选集而言太长,单独成书又太短。

  从植物看中国文明形态

  与一般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研究中国历史不同,日本学者上田信写了本很有意思的书,名曰《森林和绿色的中国史》(朱海滨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2月),是从自然生态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的演进。

  上田信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形态各异的植被和地形,中国历史文化才显得异彩纷呈。他指出,从总体形态上看,中国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是两种文明形态,即北方的黄河文明和南方的楚文明。黄河文明是严寒干燥地区的文明,南方的楚文明是湿润、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森林文化。黄河文明造就了《诗经》,而楚文明孕育了《楚辞》。古代的中国南方有大片的森林,有极为丰富的树种,南方人的生活总是和树木休戚相关,如《楚辞》中,就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植物。

  不仅南方的生活和植物关系紧密,整个中国也同样如此。上田信对《楚辞》中的《九歌》、《诗经》中的《国风》、《唐诗选》诸篇章中,对植物名的出现进行详细的统计。比如《楚辞》中的《九歌》,共255行,植物名出现54次,每5行就出现一次植物名。《诗经》中的《国风》,全部共2620行,各种植物名出现255次,平均每10行出现一个植物名。而《唐诗选》的3404行中,植物名出现214次,平均16行1次。从这些统计数字不难发现,南方植物繁盛,在诗歌当中也出现得更为频繁。

  “我不太喜欢马友友的音乐”

  谷川俊太郎是日本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翻译家,被誉为日本现代诗歌旗手,他刚刚出版了新诗集《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田原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近日他接受《新京报》的采访,谈到了一些著名音乐家。他说:

  整体来说我喜欢莫扎特和巴赫。巴赫的音乐会带给我的心灵一种秩序性。莫扎特是个天才。我要是能把莫扎特音乐的每一章都写成一首诗的话,我现在死了都愿意。

  有个日本的演奏家内田光子我也非常认可。马友友大家都评价很高,但是我不太喜欢他的音乐,和他见面我很喜欢他的人,但是只谈音乐的话,我觉得我和内田光子有种共鸣的感觉,但是和马友友可能就没有这种感觉。

  我和小泽征尔是非常好的朋友。我一直很喜欢德国的一个乐团演奏的巴赫的乐曲,结果小泽征尔指挥这个乐团演奏的巴赫的音乐让我非常失望,听了那一场我觉得小泽征尔还是个亚洲人,不是西洋人。

  杀千刀

  所谓“杀千刀”,即中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凌迟处死。《杀千刀:中西视野下的凌迟处死》(卜正民等着 张光润等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7月)一书中指出,在晚清时候的西方人看来,最能象征中国古代法律之野蛮残酷的,就是凌迟。

  该书也指出,直到18世纪,欧洲人也都相信,对犯下十恶不赦之罪者就理应以极残酷的方式回敬他。在这一点上,中国反倒曾是世界上最早废除残酷肉刑的国家:上古的刖(砍脚)、宫(去势)等大刑早在唐代就已废除。

  • 相关阅读
  • 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学》丛书面世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璩静、张云龙) 记者15日从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举行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获悉,为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和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共同策划了中英双语版《中国文学》丛书出版工程。...

    时间:05-16
  • 贾平凹《古炉》获施耐庵文学奖 对中国文学作贡献

      本网讯 (毛毛)近日,经过紧张投票,首届“惠生·施耐庵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海外作品)、宁肯的《天&middot...

    时间:10-2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